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beng”里挑一
首先本次评测的三双搭载beng科技的羽毛球为:战戟1、战戟2、贴地飞行2020 先前也是有做过详细的图文测评,感兴趣的球友可以翻阅一下。
自从去年的5月开始到年底李宁已经发布了4双搭载新型发泡材料beng科技的羽毛球鞋,半年时间就是四双旗舰款球鞋,差不多快到一个月一双了,而且每双的价格都不菲,这就让球友们开始犯难啦,第一个问题便是1、到底beng值得入手吗? 2、针对不同的人群,哪一双beng最适合自己呢? 大家现在都喜欢直接听结论了对吧
问:一、搭载了李宁最新科技beng的球鞋值得入手吗? 答:不但可以入,还可以放心的入。
问:二、针对不同爱好者进行推荐,哪双才是最适合你的beng! 答:1.颜值情怀选贴地 2.特价直接战戟1 3.颜值性能战戟2
—外观 贴地>战戟2>战戟1 这可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环节啊
作为十年前丹神穿着秒天秒地的贴地飞行,如今搭载了beng科技卷土重来
冲着这个保留的外观和经典的牛筋底,不光如此,贴地2020的鞋面采用三明治网布结合吸膜工艺配合镭射穿孔
沿袭经典的鞋面布局既是致敬也在表明,即便是到了十年后的今天,贴地的外观设计依旧是没被如今的审美所淘汰。
搭配莱卡面料的中帮袜套,在极具时尚观感的同时提升了球鞋的整体透气性能。我都要给贴地排第一!
战戟的一二代都是遵循了相同的以“戟”为中心思想的外观设计理念
二代增添了莱卡面料的中帮外套,在包裹上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一体织搭配E-TPU补强鞋面,相比于一代,二代的配色更加用心,当然还是没能摆脱酷似的篮球鞋的尴尬遭遇,所以只能勉强排第二。
总的来说在小黄我心目的外观排名为贴地>战戟2>战戟1
—重量
战戟一代42码265mm左脚单只重量360g 战戟2代42码265mm左脚单只重量369.4g 贴地42码265mm左脚单只重量357.2g 没有一个轻量化的,好家伙都有够重的啊!真搁着练功呢?
—鞋楦宽度、上脚静态体验 战戟2>贴地>战戟1
两双中帮袜套的球鞋在包裹感上,贴地的前掌是2.5,3E的标准鞋楦,体验下来会略微宽阔,同为2.5,3E鞋楦的战戟1、2却在鞋仓的空间分配上更为合理紧凑。战戟2包裹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的体验,战戟1还是有个老问题其实能够算得上是设计缺陷了,后跟和鞋带都是松垮垮的,作为一双顶级球鞋真的不太应该。 尤其是当我第一次穿战戟1带妹子混双的时候,一个球没接到,低头一看,我的鞋居然掉了(可能是我系好鞋带)那个瞬间我觉得我就是斯里坎特本特。。。
搭档还问我:“你怎么赖在地上不起来?” 我说:“你能不能帮我捡一下我的战戟1?” 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实战性能 分为启动、缓震、防侧翻三个环节 战戟2>贴地>战戟1
作为搭载了全鞋beng科技的三双球鞋在第一次上脚的瞬间就带给了我与以往完全的不同船新体验,那种踩下去澎湃的脚感和发力时瞬间的有力不显拖沓的回弹,简直不要太美妙。我之前也是boost的忠实粉丝,虽然都是发泡填充,但是beng丝毫没有那种无力的疲软。
但是三双球鞋在实战过程中的启动和缓震细节表现均有不同,具体在于战戟作为搭载beng的试水球鞋,全掌beng的启动和回弹反馈出现了一致的情况,后跟还好有一块硬质TPU作为约束,前掌的启动反馈总是感觉地面感不够直接。好在贴地2020的出现有所改善。
到了战戟2代的实战性能终于达到了巅峰的状态,前掌启动迅速,整体的硬直反馈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启动瞬间的蹬跨不深陷,不疲软,反馈脚感相比一代更为清晰,后跟下落时的稳态保持稳定有力。
这么说吧,战戟2是小黄我迄今为止穿过实战性能最出色的一双羽毛球鞋,没有之一。 总的来说战戟2在实战过程的表现要明显优于其他两双球鞋。
—防侧翻倾覆 战戟2>战戟1>贴地
在实战体验环节里与一代战戟与二代战戟的设计理念相同,既在中大底上采用了大面积拓宽前掌的形式来有效的防止侧向急停所带来的侧翻风险。
这点在我对抗视频的慢镜头中也有很好的体现。不论是战戟一代亦或者战戟2代,甚至比有侧爪的贴地更为可靠。
—耐用耐磨
在球鞋的耐用性上采用了牛筋底的贴地当然是拔得头筹,当然同为使用水晶底的战戟1、2都表现非常不错,虽然还是水晶鞋底橡皮泥,但是耐磨性能还是提升了不少,而且在防滑性能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缺点 没有十全十美的球鞋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战戟1:包裹感欠缺,容易掉,鞋带不好绑(399就能体验beng啊兄弟们,还要啥自行车)
战戟2:透气一般,没有牛筋底耐磨,价格贵,不要找
贴地2020:有品控风险,可能坠机要找质保,中桥足弓支撑不够,足弓容易疲劳
最后就是推荐环节了,总结一下 小黄个人非常推荐大家入手“beng”材质的羽毛球鞋 口诀呢就是: 有情怀看颜值,选贴地 特价399直接战戟一 颜值性能我战戟二无敌
本帖最后由 中羽小黄 于 2021-4-5 07:5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