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第一印象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双刃系列反常规地让代号为10的拍子作为先锋在市场上打头阵,结果相当一部分球友纷纷反映不好上手、打感奇怪、不伦不类。而拿督本人在球场上所用的,也只是涂装版的大姐夫。
双刃的推出是为了接替弓剑系列而推出的平衡全面球拍,可以开局不利,尽管DZS在口碑上挽回了一些颜面,但逆转不了整个系列的尴尬,acrsaber之下相形见绌。
但是,如果说有谁继承了弓剑的使命,那么,双刃7还真的是做到了。
参数:3UG5,有底满配总重93.9g,平衡点289mm,210mm超细中杆调教适中,双面异型框,9—3点线槽设计,质保24磅,拉线24-26lbs bg66u。
入手的是一把新色双刃7,整体深色的基调,白光下黑中会透露淡一点的深蓝色,以红白线条及字体提示的科技信息构成了非对称设计。相当朴实无华,很难说是好看,尽管笔者对同风格的双刃8所透露的凶狠气场很满意,但双刃7在气质上真的不起眼。
很多业余球友一看到3U就觉得是对自己能力的劝退,尤其是双打场合更多的时候会误认为所有的3U拍子都会挥速慢且出球发力困难导致不能很好应对快节奏对抗。但是双刃7真的做得很友好,空拍仅290mm的平衡点让这个拍子挥动起来有意外的轻巧感,而当换成破风面进行挥动时则进一步变成了轻快感,比同3U平衡拍的Zsp和弓11头重感都要更小。尽管与正经的4U、速度拍相比挥速可能不太出色,但如果感觉使用负担大,那么笔者更倾向于是被先入为主的困难给影响了。借用胖虎老师曾经提过的一句话,“弓11在4U版推出之前没有人会担心自己买了之后会不会用不了3U版本”。中杆的硬度没有做得特别高,挥动的过程中能感觉到中杆的形变,10mm的加长也降低了形变发生的难度。
试用当天,我就带着这么一把拍子和其它装备去了本地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球会测试性能,在头几板的热身里我感觉到了不适应:最近用的拍子都是出球相当干脆的速度型球拍,但双刃7有较为明显的持球感,甚至可以说肉。也许拉了两个月已经掉磅的66u要承担一部分责任,但比起挥速我确实更加担心这种迟滞会影响发挥。不过,出球的质量很不错,尽管头重感不强但高远球非常好出手,也许是延长的线床与球头接触时间增加了力量传递效率,在对拉底线中不会落得下风。光从这点上来说,新手也能使用,双刃7不挑人。
而在杀球环节,我甚至会认为这是一款糖水拍,尽管它的竞技能力在里约奥运会时就已经被有所证明。跟弓的套路是一样的,下压感来源于线床对球头的包裹,裹挟时间的延长使出球角度更加低伸。当然,DR碳素的加入也使得线床的弹性和稳定性有所增强,所以从理论上说双刃7的拍框上限比前辈要更高。中杆的形变在加长后变得相对容易打出,但是中杆缺少爆发力,使得重杀的质量差点意思,好在随有随杀,连贯能力上佳,负荷较小,有时候在连续保持下压的过程中甚至会产生9001的既视感。拍子的点杀手感也过关,是属于好杀的那一类
控网是真的很优秀,持球感的存在使得细腻动作的调整余地更充分,大甜区高容错,要不是当天搭档没有一个靠谱的炮手,我真的想顺势锻炼一下自己的做球能力和坚决不起球的毅力。不说是网前取得高点的勾、搓、放,就是低手位的回放、分边、头顶区的滑板、降点处理的后场以及远网转近网这一系列非常特异化的难处理场景,双刃7都能提供前辈级别的信心,脑子里回忆起陶菲克标志性的钓鱼球。
平抽挡,反面显然更强,正面的拖沓感过大不利于连贯,因此在双打中不妨考虑把握拍正面改为破风面,可能会收到奇效。但让我感到疑惑的是,在一系列接杀过程中,借力弹分边以及回顶后场有时候不那么到位,不知道是否还是弹性不足还是本人还没适应的原因,欢迎讨论。
我想特别指出这拍子的最大优势和劣势。
首先,这把拍子亲和力很强,对于进阶的球友来说热身对拉完下来就对这个拍子的脾性了解得差不多了,你可能会不喜欢它的打感和颜值,但不那么可能把握不住它的性能。然后,这把拍子在当年有低达470+的售价优势,至今也依然是双刃高端中最亲民的一把拍子,在器材全面涨价的背景下双刃7所具备的“经济适用房”属性依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再说说劣势,24磅质保、众多的塌裂事故也是从弓剑系列保留下来的臭毛病,以至于卖家反复提醒我不要超过26磅不然有损坏风险。
双刃7的性格,就是老实人本人(不是dzs信徒那位)。
本帖最后由 L.C. 于 2021-12-12 13:0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