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感情上,我不喜欢打停产拍和修复拍。
但总有些历经时间和磨难摧残的明珠依旧用璀璨的光彩让我注目。
17岁的Ns8000,我在球友交流局上遇到了修复后的它,让我倍感难能可贵。
参数:3UG5,去底单层手胶,总重未知,中杆长210mm,标称特硬,实测偏硬,9—3点线槽,T头盒式拍框过渡流体框拍头,质保24磅,拉线27—28lbs 敖时威66fire power。
毕竟是十多年前的审美,一股老拍子的味道,拍头黑色两翼银色然后黄色枣红色回到黑色的T头,就是锥盖的那种棱角造型也已经暴露了它的年龄,整体漆水比起同期的9900/9000以及各种复刻、LTD都会更低调一点。友人的这把拍子是3/9点处有修复,从漆水中也可以看到痕迹。
得益于修复师的努力以及对称损坏这种不幸中的万幸,没有挑杆的情况发生,上手感觉无异常。从框型上看,以今天的眼光看,显然在破风的设计考虑上是保守的,作为一把双打定位的速度拍ns8000只是采用了简单的流体拍框和拍头一点点的薄翼设计来降低风阻。但是历史有它的必然性,才材料发展大不如今的2005年,为了更高的挥速牺牲维持足够强度的材料用量不现实。在经历过这么多拍子之后,这把3U平衡拍的手感依然十分扎实。
这确实不是一把谁都能轻易上手的拍子,时至今日仍然是。也许3U或者2U的高自重能给拍子的出球带来一些势能,但偏硬的中杆和相对头轻的属性会要求使用者进行更多的发力。这拍子的高远球表现在进阶用户看来其实大差不差,但对于挥拍动作还没有成型的球友来说会觉得一板下去花了力气却没有让球飞得够高够远。当然就我看来,拍子的弹性直至今日也是相当够用的,击球反馈上有一点点木,但并不造成太大影响。
双打的节奏要快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拍子挥速,除了降低风阻外还有另外一个路径:拍头轻量化。而由此营造出来的产品往往还有一个副产物,因此不用怀疑,Ns8000就是一把平抽利器。出球不拖沓,整拍较硬,挥动时一体性良好,既是是3U也做得相当灵活,在中前场的多拍对垒中依赖小臂手指发力和良好的架拍习惯可以抢得很凶。
不过笔者因为技术粗糙的原因不那么喜欢在网前做精细的控球操作,因此对ns8000的控制表现没有体会到深刻的地方,在当前配置下有点普通。要是能抢到网口高点,在我看来还是快拨快推更加符合这个拍子的性格。
它是一把05年出品的、老双打拍,但它所保有的进攻能力在今天依然让我满意。首先是贯穿整个试用阶段的直接手感所带来的爽快体验,尽管存在一点点的木,整体瑕不掩瑜。其次是拍子不错的抗扭让每次出球都有相对明确的指向性,基本上羽球的落点能符合自己料想的轨迹。然后是中杆弹性支持下所依然保有的具备威胁的重杀能力,我真没想过这拍子的爆发力依然上佳,降低风阻的措施也让进行下压的挥拍过程十分顺滑。最后是基于平衡拍设定下得到的连贯能力,在双打队友基础较为薄弱时往往需要自己保持主动并借由自己后场下压所创造的机会得分,NS8000甚至还能胜任前场队员站桩的主动情况。
当然了,防守中ns8000也是有着大拍面大甜区所带来的容错率优势。只是能接到球不代表能救好球,在被对方连续进攻的情况中其较硬的中杆需要使用者瞬间发力水平较高来实现更好的摆脱。
虽然我对NS8000有着基于那个时代的眼光对它表达了赞扬,也对它修复后的涅槃感到惊喜,不过回过头看一下自己的描述,较真地说其实还是一把威力加强版的9001,毕竟,时代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