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这是我在中羽做得最好的一次变量控制。感谢中羽球友的好价出让。
CN40在2020年出来以后也已经有不少时日,尽管聚将家做的很多销量较好的拍子一直都偏糖水,但辐射系列作为进攻拍的一支流,其高端型号在试用时还是能给人肾上腺素分泌的刺激感。距离上一次辐射系列的辐射6试用分享已经过去了很久,而初版辐射6试用报告还是本人个位数时期的作品,这时对这次蹲了有一段时间的cn40,想必能产生更全面的认知。
这次,是初版和成品cn40的对比。
参数:4ug6,去底,使用状态总重初版90.2g/新版88.4g,平衡点初版303mm/新版310mm,百洛碳中杆长218mm,硬度适中,9—3点线槽,八面体破风框,76孔线床,拉线27lbs bg65ti。
颜值上的关键字,依然是奶白,这好像已经成了聚将多数拍子在外观上的流量密码。除此以外,烫金样的字体,和拍框8-4点方向大面积的银漆有种相得益彰的感觉。对比三叉戟和朗枪这类华丽的造型,cn40属于简单好看带点硬朗线条下衬出的机械感。以前一直对聚将的外观设计给出高评价,但好看归好看,现在有点担忧长期下去采用差不多的设计语言会造成品牌爱好者严重的审美疲劳。外观上区分初版和新版很简单,新版统一采取了颜值更高的透明护线管。
两个版本之间的改动较为明显,单从参数上来看,如果同一处理(去底后打同样的线同样层数的缓震膜及同品牌手胶)后约摸两克的重量差还可以用成品公差来解释,那么平衡点的差异就很难说是天然形成的了,毕竟同批次产品上发生明显的重量分配不一致更多是出现在品控不佳的厂或是低端产品线上,这与cn40的定位明显不符。至于其它的影响,胖虎老师都有说不妨参考一下。
这种差异也明显影响到了上手空挥的感觉,初版具有更易于感知的速度感,而新版则更偏向的头重感。CN40上的八面体框对于mx80的用户来说应该不陌生,在这把拍子上12点位置做得非常薄,对风阻的降低有很好的作用,而底部的盒式框体则提供了更优秀的抗扭能力。
两个版本的CN40都较好上手,76孔大拍框之下的线床甜区足够大,给击球带来了很高的容错率。同时,整拍的弹性在聚将全系列产品中也是最为上乘的一个档次,这种弹性的来源我想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这跟诚意满满的百洛碳中杆上。调教并不极端,两个版本的中杆都很好驱动,在高远球热身时似乎体现出了低限度的适应难度。新版的挥重更大,但两者都在合适的范围内,且低风阻拍框下支持下的挥速较高,在主动状态下击球前有着非常宽裕的处理和思考时间。击球反馈良好,持球感较低,没有肉或者木的情况。
虽然是一把偏速度的进攻拍,但这种大甜区的拍子其实很适合在网前加点手法达到逼迫对方起球的目的,对抗前多做几下放、搓、勾球练习基本上就能做出足够贴网的回球。本来后场收吊或者劈吊大对角的手感也不错,但搭载了线衣滑的65ti,在需要保持后场主动时效果不太好。
可以说,挥重上的差别决定了两个版本在攻防两方面的差异。cn40的拍框12点有类似于亮剑系列的波浪槽加力,用于提升进攻体验。虽然对于一款4u的球拍来说平衡点中等幅度的调整不会造成使用难度上的剧变,但是在杀球时对比一下就能显得新版具有更加畅快的体验。挥拍高点击球的下压感、出球的力量感,都显然是新版更具侵袭性和爆发力。与其它的进攻拍相比,两款cn40的杀球表现都没有超出糖水拍的范畴,后场的强攻只能是偶尔钉地板,但胜在连贯速度快,能维持较多连续回合的下压。只是,新版往往能更早地结束回合,而初版在进攻结束后会没那么耗能。
到了防守阶段,则是初版cn40的主场。即能很高地借到力回顶,也能在每一次的击球后快速回到架拍的姿态。两个版本的拍子在处理头顶区或者反手区的来球时差异会更加明显,对笔者来说由于头重感的存在,新版的cn40前摇时间确实更长一点。在可以放平心态抱着娱乐目的的对抗中,初版以其更低的能耗表现和略快一点的挥速成为更适合的摸鱼选项,尽管它是更重的一个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