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弓剑10,08年上市,业余玩家依然趋之若鹜,成色好的元年直接成为了具有收藏品属性的物件,价格居高不下;弓剑11,13年上市,至今依然占据所谓“新人买一把一步到位的高端拍”中最烂大街的一个推荐,前天看印尼公开赛甚至还能看到有韩国组合在用。除此以外,at、mp、Ti、nr、ns甚至连cab这个系列都还有业余球友在用并为此津津乐道。
令我意外的是,波力也有这么一款经典,原型拍10年上市,12、16年有过复刻,随后最近又再复刻了一次,为不少资深球友称道并囤货。而这把拍子,我确实是此前没有听说过。
参数:3UG4,去底,使用状态总重91.0g,空拍平衡点295mm,200mm中杆硬度适中,M40材质,9—3点线槽,流体盒式拍框,76孔布局,质保30磅,拉线26—28lbs bn69。
初看,不知是暗红色还是暗紫色,低调的漆水之上用了不少烫金的水贴处理,不是一把抓眼球的拍子,但细看很有气质。这种气质,与当下的波力并不相通,是类似欧式家族庄园中那位笔挺、把内务打理得井井有条的那位绅士管家透露出来的味道。放在商品架上时,我会因为它没有巧思的外观设计而路过,但收到手上时,我又会细细端详这把拍子的质感,然后才恍然大悟:这个漆水的颜色,像是绛紫。
即便是3U,它的原版6400是87g的空拍重量,所以在后来改款的6400p上,去底之后很接近一把4U级别稍微带点头重的拍子,上手的负担并不大。它没有显露出激进的一面,整体上更偏向是一把平衡拍,流体盒式框的风阻降低作用有限,曾经能称得上的薄翼拍框放现在拍子的厚度也只是一般水平,所以挥速没有惊艳,但挥重不高,依然相当灵活。
我可以摆出它所搭载的科技,但内置T头、乌缺技术、高刚性碳纤维中杆、高刚性拍框、新型纳米科技、低风阻框型和Woven这些东西,现在的我们已经见过太多了,而放在在当年,是一把旗舰的配备。
真的拿到场上时,我就已经体验到6400P中的糖分。中杆硬度不高,但是弹性很不错,轻微的头重感,这种掂量起来就能形成的印象实在是太熟悉了,在经手的拍子变多之后,这种调教已经不能引起笔者的更多兴奋。诚然,整拍驱动感良好,新手也能用。同时因为中杆没有加长,整拍并没有显得绵软,出球的反馈还带有短杆拍子的清晰直接。6400p已经保底是一把用现在眼光看依然不错的糖水拍,对新人来说可以从入门开始用很长一段时间直至从主力转为放在球包中的预备役。用“高远球轻松拉到底线,随手一抬就能打出一次不错的下压”来形容这为有点年长的儒士,未免有点俗气。何况,它依然在当打之年。
但6400p与当今琳琅满目的糖水拍相比,有点与众不同的地方,一开始我没能用语言描述出这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在进行了多局的对抗之后,我想,它叫做掌控感。我对拍子的一切都知根知底,我知道如何击球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我知道在这种各种情况下如何用6400P去处理,在知道的同时,它的素质能实现我的想法。
要形容这个感觉,拿下压来比喻,那就是一把上限8分,下限8分,平均8分表现的拍子,无论状态好坏6400p都能助自己稳定发挥。这种高上手度结合出球的稳定性,在平抽、控网、进攻、防守摆脱方面都有所体现。只要自己不作死在状态不佳极度被动给自己加高难度技术动作的戏,那么这就是纯粹的好用。
是新材料终究抵不过经典调教下的优异手感还是单纯的心理作用?有时候我也可能陷入先入为主的判断从而使试用感受被影响,但对于已经带有金融属性的那些拍子我已经无(财)力考证其在今天的性能表现。时至今日,选择太多了,反而让人容易迷失在琳琅满目的器材中,忘记了自己本来所需所想。现在细想,6400p其实足够好,但是哪怕我再喜欢它,流量制胜的年代里我并不看好它的市场表现,它的成功依然是以众多老用户一下子入手好几拍并长期持有作为标志,要扩大受众是较难的。
拍子没什么需要特别描述的地方,方方面面都依然足够好。这并不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问题,这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困境。
本帖最后由 L.C. 于 2022-6-28 09:4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