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这是亮剑系列的第二弹,十几年前面世的它见证了韩国队的全盛时期,所以带BKA小翅膀的版本会更吃香一点。
它的挥速、它的框型确实是很经典,这种经典也可以从装备库中该拍的介绍中得到验证,尤其是李道长、郑大叔和马皇都有用过,涵盖了男女、单双项目的各路职业好手。
然而放在当下,亮剑11抑或是亮剑12是否还是堪用的拍子,则仍然需要检验。
参数:4UG5,有底,使用状态总重92.0g,平衡点294mm,7.0mm中杆,长220mm,调教硬,菱形破风框,72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26/28,穿线26磅杂牌线。
亮剑框型非常不耐造,磕到球头准掉一点漆,过于锐利的边缘处理导致发生碰撞时漆水与球头接触面积小压强更大对表面冲击力更强,笔者手上的样本损耗就非常明显了。从色彩上看,笔者依然会想起来极速9和挑战者9500,同样的黑白红色彩搭配,就当下的眼光来看其实并不惊艳,中规中矩吧。值得一提的是拍子根据不同的版本,在硬度标识上也有所差别:TW为偏软,而CN则为偏硬。
笔者对亮剑框那种咻咻的尖锐破风声音已经很久没有体验到了,拿到手之后空挥了几下那种熟悉的感觉回来了。初次在手中掂量时不会觉得这是一把4U的版本,自重并不低,这是让笔者感到最为诡异的地方——作为一把4U带底和线的拍子,在平衡点仅294mm的情况下是如何做到如此充盈的手感的?
亮剑11的静态硬度确实不低,有着一看上去就比当下拍子粗上一大圈的中杆,加上漆水后直径很可能到达7.2mm。而上手适应时,会发现它的动态硬度同样不低,反馈较为直接,拍框刚性的存在感突出,同时整体感觉有着与亮剑12类似的发木,确实是同门出品了。如我所料,这是一把打感老派的作品,但更多是有点材料落后的感觉。
虽说如此,拍子哪怕是硬了点,对笔者而言适应过程并没有明显难度。由于挥速快且中杆很长,在上手球中发力的感觉非常好,顺畅的挥拍体验在亮剑框型内波浪超大甜区的辅助下使得拉吊或者被动球的处理相当舒适。可惜拍框虽然刚性高,且T头处有盒式拍框过渡破风的延伸处理,让人既能感受到快弹的出球,但在长球的落点控制中并没有体现出与之相呼应的落点控制精度。说到底,菱形破风框的抗扭依然是短板。
不过,它的挥速依然很快。一开始我会担心一直用5U神速90F的夫人换了亮剑11会嫌弃它重,但她坚持尝试并与我进行了抽挡训练,还能有着不低的相持能力,如果不是几十个来回后生硬的反馈让它小臂发酸,估计也是可以用用的。在笔者之后的实际体验中,它在快节奏平抽快挡、网口的封网扑球中的表现确实不太让我能把亮剑11与单打联系在一起。至少它让笔者这种水平的人用来处理中前场的来球是可以胜任的。
当然,头重缺失的它在下压中的感觉要多适应适应。刚用来对抗时,对于绝佳的前后场机会,一拍发力会时不时发生没压住出球路线导致出界的尴尬情况,只能通过调整挥拍击球时机来解决了。重杀的感觉还不错,出球有速度,然而中杆的弹性落后,对比起同样以弹性增加速度拍后场进攻能力的神速100X来说,出球尾速有所衰减,并不难防起,因此进攻策略要以发挥亮剑11连贯优势为主展开。
但因为挥重低、拍框刚性高,瞬间发力的感觉良好且出球的初速度快。这种感觉却给了亮剑11非常凌厉的点杀体验,能打出非常尖锐和突然的球路。对于预判正确后的一拍突击只需要小臂发力打一个针对空当或者追身的突击,往往就能直接得分或者创造得分的机会。
拍子的容错率也是足够的大,在后场的劈吊和滑板中有着相当清晰的手感,失误率很低,对各种接杀也是较为得心应手。
这种感觉,会让笔者想起李炫一在比赛中飘逸的步伐、连贯的出球和看似并不咄咄逼人的球风,有如迷踪步。
但笔者也不得不说,使用亮剑11的过程胜率非常低,主要是拍子的手感给予了过分的信心,对自己出球的要求会莫名地提得很高并造成大量的主动失误。最清晰的一局记得就是决胜局单打手握4个局点被翻盘,期间接发球控网出了三次边线。我的问题我的问题。
这反而让笔者觉得亮剑11是一把值得长期磨合并惯用的主力选择,然而它的中杆又确实是过于落后,以至于很多时候会让笔者会对它失望。
这是一把落后与无短板并存的矛盾体。
本帖最后由 L.C. 于 2023-1-26 22:1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