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7年,这是我对这款线材的两次接触之间的跨度。但神奇的是,这款线材在7年后给我带来的感受,与最初无异,于是便觉得可以记录下来。那时还在广州读研,偶尔一次的球局让我决定把尘封了两三年的老纳米7取出来重新换一条线。那时还比较单纯,在百度搜了个附近能提供穿线服务的店后边傻乎乎地骑车过去了。实不相瞒,笔者是一个在便利店对着冰箱里的饮料会在“今天喝点什么”这个问题上犹豫很久的选择困难症,因此在两三年的空窗期后面对着一整面墙不同厂家不同型号不同颜色的线材时,我真的拿不定主意。而且,当时的我还没有开窍,体验过的线材一只手数得过来,也不知道自己喜欢哪个类型。于是店家慢悠悠地说,试试这款吧,停产了——然后我也确实听从了。至少说明,这不是一款受欢迎的线。
但就当年的我的体验来看,它至少可以打八分,毕竟它满足了穷鬼打球对线材的三大需求:不贵,耐用,保磅。
说不贵,可以是字面意思的单次的售价,我印象中这款线还没有升级版bg65的nbg95卖得贵。也可以是结合它耐用度来给出的性价比评价,要知道第一次bg70pro的使用就熬死了我的纳米7,它在拍子上活了近一年,经历了得有80个球时。至于保磅,它确实有着粗线、粗糙线的天然优势,尽管这一点对部分球友来说毫无意义,毕竟它的磅数再高也不能提供直接、刚硬的出球体验。
但我当年就已经对这款线材感到满意的背后原因,是我最近又重新遇到它时,才想到的。
友人自作主张给我的J20上了这款线并让我试用,并不在我的意料之内,当时脑子里只想到一个物种:金翅扑阶鸟。按照我的理解,这种温吞的线材肯定会大大地削弱进攻时的快感和平抽挡中的能力。但在试用当天,我也遇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手感冰冷。与新复数把新拍子的磨合速度跟不上换拍子的速度(积压排队体验的器材较多),甚至在前一把拍子上在对抗时连甜区都还没打得很利索(节约时间留给能打明白的拍子),就换上了搭载bg70的007,我便预料下一场对抗将是失误频出的菜鸡表演。
实情却是,它很好地挽救了我的手感。由于硬度不高且较为吃球,它对发力集中度的要求不高,比较懒散地打出一拍下压也不是不行,相较于卸力带来的弊端,BG70的低驱动难度在自身状态不佳时能起到的弥补作用会更占上风。不仅如此,作为Skyarc出来之前绿厂最粗糙的一款线材(CBG200不予讨论),它在小球的控制上有着逆天表现。007的拍框刚性是很高的,一般而言框硬出球响应更快,但也由于包裹感的缺失导致不太好细腻地调整出手动作。而BG70可不管这些,它就是单纯的糙,能搓能放能,就在没有热血加持的状态下把慢悠悠打法所需的一些技术针对性地有所提升。而且,它的弹性再差,也来得比65线好。
7年没见,它还是那么省心。不知道大家对一款线最看重的性能是哪一项,对于这次的笔者而言,容错率高是它又一次吸引我的理由。这种容错率不只是体现在竞技中,选择用它的经济风险也比较低。一味地强调线材性能的上限是当下很多球友在选择装备时的常态,但BG70pro让我意识到在最坏情况下,自己所需要的只是避免摆烂而已,这同样重要。
或许再也不能相遇,所幸曾在自己需要的时候遇上,愿回忆恒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