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弓系列身上的共识很多,比如门槛低的优点,比如持球感的特点,比如易塌陷的缺点。造就特征性持球感的是框软,也正因为如此导致了碳布对线材剪切力容易发生疲劳,抗蠕变能力差。哪怕是一年前复刻的那批弓11,质保依然是24磅,灵顽不灵。
但要我说,弓8这个产品,单单是“高达”27磅的质保,都足够它鹤立鸡群了。
参数:3UG5,去底,使用状态总重92.7g,平衡点300mm,7.2mm中杆,长210mm,调教偏硬,76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27磅,穿线25—27lbs xb63。
好像在双刃和弓高端系列中,8都是一个相对耐高磅的产品。但在外观上,弓8与同时期前后的作品在外观设计风格上是一致的。拍框为简单的银白色色底漆,到了4、8点方向转为黑色并一路贯穿整根中杆,但单看中杆上的型号字体会让笔者通感到太妃糖或者是咖啡。拍框两翼特别标注了C.S纳米管的应用,除此以外没有装饰,倒也简洁大方。
还是一样的大拍面,还是一样的大甜区,但在头重感上弓8比弓7要稍微明显一点,也是有半只脚踏入了进攻拍的感觉。同时,在搭配了xb63之后系列特征性的持球感有所削弱,而且拍框和中杆的感觉也是更硬朗一点,因此在出球响应速度上也有所提升。一如既往的上手球良好借力感,基本上一两个来回就摸清楚属于它的击球节奏和出球力度,指向性也较为明确。
当然了,3U弓8的挥重依然十分友好,这种更快的响应速度对于力量和手法稍微好一点的进阶球友来说,都自然会发现它在平抽挡中很有一手。作为古健杰的曾用拍,它给我带来了类似于去年首见ns8000的快节奏对抗表现。笔者用弓8来双打,毫无违和感。
时至今日,要是我还吹这把拍子弹性有多好,那必然是不靠谱的,哪怕是拿出它的晚辈弓11相比其中杆也是会逊色一点。尽管同为nano science,科技这个东西从来不会刻舟求剑。但是拍子的稳定感十分好,在动作成型的前提下,弓8能提供的出球质量能到达惊人的一致性,手感相当清晰。
而且还存在一个基于耐高磅性能的优势,就是它值得更高的线材张力,以进一步提升在控制球路上的长处。弓8凭借自身的特点,在网口可是能吃得很紧的。有人说它是弓系列的进攻王者,这我还不清楚,但至少在创造进攻机会的能力上没有太大问题。
有时候也必须承认,在力量跟得上的时候,耐高磅同样就是进攻筹码。发力击球时,还是可以感受到线床的形变更大、球头停留的时间更长,因此能量传递更充分。弓8的进攻感觉可就没有其他款那么糖水了,指望能慢悠悠地打一拍下压肯定质量不好。通过更集中的发力去打出一拍重杀,去感受它的硬度,去感受它的稳定,去感受它的潜能,不难发现,在穿越了13年之后,它依然满足得了当下球友对进攻的需求。而且,它还能连贯得上……
反手的发力感觉也十分良好,除了偏硬的整体调教以外没有更多需要克服的难度。同时,吊球的容错率更高了,高吊杀能做出更好的一致性,出球的效果进一步得到提升。
我确实词穷了,除了材料有代沟导致了弹性有点跟不上以外,就其他方面来说,我都似乎是试用了一把挺现代的硬杆平衡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