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本期设备由友人借用。
先不用吐槽能量75C被大量插队的事,因为在笔者接触了一个月1000z这把新品之后,确实是有更多的表达欲望需要优先满足。
这把在宣发时成功引起了大家强烈好奇心的拍子,一度在涂装出来之后被各种嫌弃。球星们的带货参战还在持续,而在市售版首发后却马上出现了牺牲的案例。
在这短暂的使用过程中,剪了线之后,我产生了很多个人对绿厂的怀疑。
参数:4UG6,有底,使用状态总重95.0克,平衡点298mm,中杆长210mm,硬度适中,破风框,76孔线床,全线槽,质保28磅,穿线25—27lbs kt66f。
乍一看,我是觉得像黄林丹的,尤其是何冰娇拿着它打比赛的时候我就用感觉这拍子跟二姐夫有点渊源。实际到手后发现其实没那么像,换个形象说,皮卡丘,这个比较贴切。T头处的一片黄一开始看着不顺眼,看久了就适应了,中规中矩吧。
对了,拍子加了DR碳素,虽然能进一步提高了弹性,但别忘了正是这玩意完成了双刃系列众多塌陷惨案,所以nf1000z会在早期就产生毁损案例我丝毫不觉得奇怪。
拍框是真的纤薄,甚至在视觉上直接造成了一股脆弱感。一如nf700那种宽面条的感觉,不过在1000z上似乎做得更宽更扁。这样的框型除了在降低风阻上能获益以外,也能形成更多的形变,结合线床的弹性来蓄积势能以达到更高的出球速度。1000z在笔者用起来会有种球头在线床上停留更久的感觉,原因就是这里。
用1000z打球,最一开始是突出了一个舒服。老样子,vdm减震,音速闪击,m40x,让拍子在高弹的同时避免了震手的情况。中杆硬度官方标记为硬,这多少有点水分,至少在上手球中拍子的驱动感很强而且比较容易达到驱动门槛。长中杆在适中头重的驱使下从来不吝啬于发生形变。中杆的形变、线床的形变、拍框的形变都在让拍子的弹性感受来得更加明显。
这次的中杆直径比nf800要大一点,弹性虽然极佳,但爆发力差一点。在下压中,1000主要也是靠弹射而并非重砸开来获取高球速。比起每一拍出球力度的上限,讨论其每一拍下压后的连贯跟进似乎更有意思,这也是它的长处。坦白地说,1000的出球威力恐怕没有800来得更强,不过这种随手一抬就能打出杀球的感觉还是让人受用的。
拍子对小球的控制感让我想起弓11p,同样带着一副具有包裹感的拍面以及适中的头重感,极大地摆脱了小拍框小球不好打的情况。后场的吊球手感与NF700很相似,劈吊斜线的手感尤其容易上瘾。
而在长球的控制中,尽管1000z已经堆料到极致,但用起来对落点把握的信心仍然是与盒式框或者是nf800存在一点差距。
目前国际赛场上已经有双打选手选用1000z作为主力装备,它显然可以胜任快节奏的对抗。4U的版本有着非常灵活的身段,在极高频的拉扯中仍然能显得游刃有余,除了平抽挡中的恐怖连贯以外,在遭遇到瞄准追身以及腋下的进攻中还能以轻快的身段去合理应对。
而且,拍子在处理接杀防守和被动球的时候也没有显示出以往小拍框球拍的一些窘迫情况。充足的弹性是它的资本,唯一需要担心的是自己一个激动没掌握节奏打到框上所可能造成的损失。
拍子好吗?好。值吗?不算,而且充满了绿厂“快来买我这把拍子,我给它的弹性堆料了,保证好打”的意图。即便是非常不差钱的新手,相信用起来也不会有太多难受的地方。现在的球拍厂家感觉有点奇怪,大厂高端糖水化,自主品牌对标化,似乎红厂和部分二线品牌还有点想做点不一样东西的意图。
暴论一下,按我理解,这拍子应该有一个更好的定位和命名——NF750。继承了700的框型和800的小拍框,在出球威力和使用难度方面也在这两个拍子直接,同时其出色的抽挡、单打表现还致敬了nr750,这不香吗?
最后,那啥……恭喜所谓的1000z成为拿督曾用拍……
本帖最后由 L.C. 于 2023-7-7 00:0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