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The power of Tectonic。 本系列笔者仅踏足过一次,之前体验过的5U突袭3在低端产品中表现较为规矩,没有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那是一把超轻品类中表现较为稳定的出品。 但对于突袭系列的高端出品,我知之甚少。尽管突袭7D有着广泛的口碑,且二手突袭9有着相对可控的试用成本,但对于这一进攻拍系列多少还是有点不太想涉猎。 感谢中羽球友提供的器材试用。 参数:4UG5,去底,使用状态总重86.64g,平衡点304mm,7.0mm中杆,长220mm,硬度适中,盒式拍框,72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30磅,穿线28-30lbs N65。 黑白鎏金,端庄华丽,这把突袭7的颜值深得我心。突袭7拍头到4、8点的位置都采用了哑光的黑漆喷涂,以5、7点的弹性结构为分界,在两色黑白过渡处有一处金属感极强的古铜色处理,视觉冲击力不小。整拍并没有太多的贴纸装饰,但框体厚实粗壮,突出了力量感,好一个大道至简的设计。 而说到蓄力突袭平台,则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原理跟蓝厂的加力槽相当,通过调整拍框5、7点的厚度和材料来获得更好的拍框弯折效果,增强下压力。而在战戟8000中曾经被炒热的T1100碳素,则原来在突袭系列中就已经有使用。 我本以为这是一把3U规格的球拍,在刚上手的时候握感发沉,充盈且扎实,试用过后称量以及查阅资料后才发现突袭7规格是4U。当然,这种较为明显的头重感在下场在热身的时候能让使用者迅速地适应拍子的发力感觉,良好的借力让突袭7打出较为轻松的高远球。当前线材磅数较高,但拍面仍有较为明显的持球感,且中杆硬度适中,对笔者来说这并不是一把难于驱动的球拍。确实,在热身局过后的几次对抗中,球拍的重量感就没那么明显了。 如此扎实的手感自然也让笔者在网口能体验到良好的搓放手感,在小球的专项练习中常常能搓出具有逐渐贴网的旋转回球。拍框和甜区的大小都较为标准,找准球头软放一拍的难度并不大,相当适合用来培养小球所需的细腻手法。 但是突袭7的挥重并不低,而且框体偏厚必然导致风阻增大,当前球拍的挥速并不理想,灵活度受限。在快节奏的平抽挡中,突袭7表现较为孱弱,没有应声而出的回球,也没有层出不穷的连贯,更多只能在高水平局中遭遇中前场对抗时借力挡一拍或者顶一拍。 突袭7的被动表现则并没有让人不堪的地方,球拍的弹性既足够支持笔者在反拍处理来球是借着势把球稳妥地送到位,也足够支持笔者或回顶或卸力挡网地防好每一拍对方的杀球。但在处理过顶的来球时摆脱效率没有那么高,仓促中的架拍挥拍速度还是受到了挥重的影响。 突袭7有着强劲的下压感,重杀的出球质量与使用者的出力效能有着线性关系。在顺畅的发力中,中杆的形变较为明显,产生了一定的鞭甩效果,打中甜区时的击球反馈清晰,出球质量也十分高。这种质量的高是同时反映在击球反馈和爆发力上的,在抓到绝佳的发力机会时突袭7能打出名副实的一锤定音。不过跟进的第二拍前摇会显得有点大,影响了连贯感。 由于拍头有一定的惯性且线床有一定的黏性,带切击动作的挥击能把球打得更转,过网下坠的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在后场拿到高点时,选择一拍吊球或者滑板的手感也十分舒适。 对于它的身段来说,它会显得比较中性,我不好说它更适合男性或是女性使用,出球的质量四平八稳,没有缺陷。系列定位是进攻拍,但除了挥重以外,整体调教相当均衡,相对平易近人一点。如果说红厂中生代的产品与新生代有承接关系的,突袭7让我想起来的不是雷霆系列,而是战戟系列。 我认为,突袭7是稳定性比弹性更加突出的一款球拍,在单打中可能更加凸显其自身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