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The ultimate power of Tectonic。
从突袭3到突袭7,再到新生代红厂出品黎明时推出的突袭9,笔者通过这一根主线大致地能体会到整个系列的发展过程和目标。从突袭9的口碑来看,它更像是为了孕育当时的新系列(雷霆)而进行验证的一个实验平台,在表现上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与9的这一最终数字序列并不相符。
而虽然还是有不少职业球员选用了这款球拍,发售至今突袭9的行情也是一路下行,似乎早就揭示了这球拍的命运。
参数:4UG5,有底,使用状态总重86.64g,平衡点304mm,6.6mm中杆,长220mm,硬度高,盒式拍框,76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30磅,穿线28-30lbs 雷鸣65。
相比端庄华丽的突袭7,突袭9作为旗舰的身段居然会在外面看上去要清新一点,我想主要原因是本来位于5、7点位置鎏金处理的缺失。多段式的黑白配形成了球拍整体的层次感,漆水有汉白玉质感的效果。拍框变得更加纤细,加上彩虹变色样的中杆字体,让球拍多了不少精致感。
与突袭7那种“见轻犹重”的上手感觉相反,我对突袭9的期待是一款典型的头重进攻型球拍,当把4U规格的它拿到手上时我感受到的是意外轻巧一点手感,偏平衡一点。当然,球拍的感觉非常扎实,在试着挥拍后会感觉到中杆硬度并不低,像是在打一根棍。
当前的线材的磅数是笔者曾经能驾驭的上限,因此最一开始会预计突袭9适应起来会比较困难,然而到了下场热身了之后才发现它跟突袭7差不多,能让高磅线材的打感相对柔和一点。中杆比较长,挥拍行程顺畅,借力感清晰,而且甜区也足够大,所以驱动起来并没有太大难度。无论是突袭9还是突袭7,能都在上手的时候超出笔者的预料,同时球拍显得相对友好,这在李宁的产品体系中算是不多见的。
总说突袭9是新生代和中生代李宁的过渡产品,我认为有一定道理。当前球拍的打感既保留了一点老李宁在击球反馈上的“发木”质感,但是它的弹性表现却一点都不弱,有着显著的“材料好但是调教细节还有进化空间”的痕迹。
我想我还是先说说它的进攻能力吧,毕竟 斯里坎特作为突袭9的使用者也是曾经被认为是重炮型球手。因为中杆较硬而且弹性较好,而且挥重也不低,所以突袭9的下压感或者说下压信心非常充沛。以前总是说老李宁的球拍做不出硬中杆、打多了还有卸力感,而我在突袭9上是不会有这种感觉的。能量传导效率相当高,与突袭7那种更加依赖头重的出球方式不同,更综合的出力方式让突袭9无重杀表现非常优异,而又因为挥重得到有效控制,点杀起来也相当犀利。
而又因为突袭9的手感扎实,往往能创造出网口的优势,在各种勾球搓球回放中都能快速形成稳定的出球质量。球拍的抗扭能力非常好,毕竟拍框非常粗壮,这也使得突袭9在长距离球路中的控制感非常出色,一拍到位的平高球往往就能在与水平相对业余的球友的对抗中解决六成问题,而剩下的四成在一拍变节奏的劈吊或者滑拍转近网中也差不多能解决了,基本上用不到那一拍杀球。相对于突袭7,突袭9的持球感会相对弱一点,所以在驱动或者细腻操作中对使用者的手法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它的身段来说,挥重显得比较中性,不快但是出球的质量可控且良好。快节奏的平抽挡不是它的强项,在双打中遇到个别难以处理的追身、推转身、推过顶的球路时没有太多逆天改命的手法,多数状态下都是承认被动过渡一拍做好防守。但突袭9的中杆恢复速度很快,也能打出连贯的感觉。系列定位是进攻拍,但4U规格的它整体调教依然相当均衡,相对平易近人一点。笔者有球友曾经用过5U的版本,他给出的评价是一把糖水拍,那么也是可以理解的。
突袭系列笔者接触得不多,但突袭9当前的表现是否对得起其旗舰的定位,在我看来是毋庸置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