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可能有读者会记得,我在几篇更新里都念叨过这把只有过一面之缘的拍子。曾经的我多次想再遇到这个拍子,不过两三年过去了,我也渐渐不抱期望了。这把拍子确实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巧合的是最近又重新遇到它了,仓促使用之中我只对当时印象深刻的部分进行了验证,甚至连照片都没有补上,确实也是机不可失。 这篇文字,大家当做随笔看看即可,没有测得有效数据,没有重复测量验证。 参数:5UG5,有底,6.6mm中杆,长220mm,盒式拍框,76孔线床,8-4点线槽,质保30磅。 黑,而且带有高饱和度,这个外观就非常符合低调奢华的概念了。拍框1、11、5、7点内侧有暗红色帖子,而中杆和拍框外部也有部分的烫金贴纸。其实整个球拍花里胡哨的贴纸和纹理并不多,就是单纯地把质感营造得比较好。值得一说的是,随拍的球包做得很好看,蔡队的号召力还是不错的。对了,球拍是南京产的。
拍主很直白,“我就只是喜欢进攻下压的感觉”,所以选择了它。而当时的我在上手了TKCY之后马上就知道怎么回事了——5U,但是头重感极强。但是这种极强的头重感又跟曾经让我头疼的TK9000B不是一回事,TKCY的沉手有一种听话的感觉。也许是采用了更低风阻的拍框吧,哪怕TKCY的挥重放在3U规格的球拍中也能入流,在挥速上它并没有表现出掣肘的一面。 它的重量分配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只因遇到它的时候,我是带上了90S过去打球的,风格走了两个极端。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虽然挥重很高,但其实当时与TK-CY磨合的最大难度也只在于从一把头轻速度拍切换出来后需要重新调整击球节奏上。TKCY的甜区很大,在挥拍的过程中容易找准球头。而且作为早期搭载了WES的产品,拍子的击球反馈虽然相当硬,但在主观上能感知到形变的难度来得比官方硬度标示要低,驱动感十分明显,容易打出形变弹性。 没有资料显示它用了百洛碳素,但其整体的弹性并不在拳击手之下。其实这么一说,这两把球拍的感觉还是比较相似的,特别是拍头超薄拍框的这个设定。 在主动状态下,TKCY就是一把手斧,发力机会成熟的场合中展现出有着非常强烈的劈感,到了挥拍击球的一瞬间能感觉到拍头的末梢动量非常高,以至于时不时能打出类似音爆的声效。出球速度很快,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中杆形变变大后击球瞬间拍面的朝向相对没那么可控,当出球线路变长时,落点对笔者来说没那么好控制,在对抗时打出一拍平高球可能会出现球速到位了弧度低了平射出界的情况。 通过重杀去获得快感很容易,以至于我当时觉得这也是一把进攻糖水拍的错觉。如前所述,TKCY的表现像一把斧头,实际上带了WES的进攻拍都有这样强烈的下压感,只不过当规格来到了5U之后这种感觉会更加明显。除了打中甜区会出现奖励音效以外,整拍的下压感也非常强力,球头直冲对方场地上射,会让人觉得打得很重、很爽快。 这一点倒是可以类比TK-BXR,但后者是更显轻快的一个选项。 但当对抗节奏起来了之后,拍子在部分快节奏对抗环节的体感不尽如人意。没错,拍子确实弹,而且中杆愿意给出形变,在后场反手区的摆脱一般都能给到位,但是能明显感觉到对力量的要求并不小。而虽然挥拍速度不低,但平抽快挡胡让人觉得迟钝,作为一把5U的球拍,它缺少了凌厉的感觉,架拍发力的启动慢一点,如果接球的位置比较靠近身体则发力推顶的难度进一步提升。
球拍用来打单打自然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至少在达到具备后场进攻威胁这一目标之后,球拍在控网或者是拉吊方面的表现都让人满意。虽然长球的落点有点飘忽,但拍面大甜区规律,小球球头好找,而且出手有一定的稳定性,拍面没有弹性溢出,借着拍头的重量接近网或者是打吊球都能让球贴网而过。 爽了,用完之后,手臂还是会发酸的,证明使用负担也不算低了。 我个人觉得这把球拍做得十分成功,虽然从市售表现上看并没有太出色的地方,但其性能的上限对进阶球友在单、双打对抗后场中的表现都以进攻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而其相对友好的使用门槛可以很好地满足一部分不差钱的入门球友那种“想杀球”的心理需求。当时定位为高端拍,其用料也是达到了相应的水平,唯一需要适应的地方就是其夸张的头重感了。 不过从涩涩的角度上来说,在没有太多对抗压力的情况下,谁不喜欢这种细枝硕果的手感呢?另外,同一时期的胜利还出了不少相似的进攻拍,可惜都没有特别红火的款,而烎也是其中一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