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省流:D10game。
不对,更正一下:D10 play。
用到这款球拍,我发现了,绿厂低端的同质化是很严重的,至少用了那么多款低价位的4U5U出品之后,除了轻快和高容错以外,没有更多关键字。
从一位女性球友手中薅过来,仅蹭了两局,可信度较低,酌情参考。
参数:4UG5,去底,使用状态总重87.2g,平衡点295mm,中杆长215mm,硬度偏低,双面异性框,76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24磅,穿线24lbs bg65。
很久没有用双刃系列了,我们不妨回到那个最远古的争议,球拍两面有没有打感差异?所以拿到手上之后,笔者第一时间不是看它的漆水,而是看它的框型构造。至少跟双刃系列高端相比,反面的破风处理更加保守,厚度差异下降,让它更趋近于盒式框的表现。
配色上,延用了双刃10橙绿的色调,但无论是漆水质量还是装饰程度都体现出非常严苛的阶级差异,55的外观可以用简陋来形容,除了3、9点和4、8点框外延的对撞色块以外,没有更多醒目的元素。
55有两个规格,4U的版本十分轻巧,这种平衡的手感确实符合双刃系列的调性,然而当前的自重和挥重都实在是太轻,尽管中杆并没有太软,在出球时也还是缺乏了绝大部分的力量感。
也许是因为DR碳素的缺失,也许因为65线自身的特性,又或许是低磅线材上拍时间太长,当前55的持球感不像是由拍框的韧性所提供的。不得不说,虽然双刃系列没那么干脆的出球响应不是所有球友都喜欢的,但这确实是一大特点,而55丢失了这个。说实话,这样一比下来,还是后来以tour/game/play体系下的中低端球拍能保留更多的高端原味,甚至略显良心。
所以,当一切的高端科技被剥夺之后,55正反面的击球表现几乎没有差异,彻底成为了噱头,或者说正手面稍微强烈一点点点点的持球感在我一拍拿到高点的发力下压打下网之后成为我的失误借口。
要说球拍的进攻手感,哪怕双刃10本不是以杀球见长的装备,跟55相比是降维打击了。下压感的缺失和材料阉割后全拍弹性的折扣让双刃55的强攻效果相当一般。
当高上手度保证了双刃55在处理被动球和接杀方面的良好表现之后,球拍已经没有更多可以称道的性能了。虽然轻巧灵活,但出球感觉较为迟钝,在平抽挡中只能起到“能接到球”的作用,没能进行更多进逼。当前的盒式框型因为挥重过低没有办法发挥出指向性方面的特色,而24磅的质保哪怕是顶格穿上了80线也无益于提高使用上限。尤其是在网口的小球和后场的吊球中,出球没有信心。
我没敢问拍主买这货花了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