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平衡点的描述,AERO POWER 776中杆上的参数第二项“BALANCE POINT”给出的标注是“M”,即适中的一档,和实测数据是吻合的。
AERO POWER 776的中杆采用高刚性碳纤维,并结合“CARBON NANO TUBES”碳纳米管科技。
实际测量得中杆外径约为7.33mm。
至于中杆硬度,AERO POWER 776的中杆上参数第三项采用了简单坐标的形式来进行描述,在“FLEX”和“STIFF”之间共分四档,由软到硬分别为“F”、“M”、“S”和“VS”,AERO POWER 776则处于“F”,即稍软的一档,主打操控性。
结合重量、平衡点以及中杆硬度等指标,AERO POWER 776最终给出的“POWER”参数,即击球力量手感指数为7。
AERO POWER 776的拍框材质同样为高刚性碳纤维,并采用76孔穿线模式。其框型采用了全拍菱形破风结构,以获得较快的挥速。
经过实测,AERO POWER 776的拍框底部(靠近T头处)宽度约为11.64mm,厚度约为7.63mm。
拍框两侧(3点、9点钟方向)宽度则约为11.40mm,厚度约为6.42mm。
拍框顶部宽度约为11.08mm,厚度约为5.98mm。
AERO POWER 776的拍框外侧采用半线槽设计,线槽位于3点、9点位置以上。
AERO POWER 776采用木质手柄,手柄粗细规格相当于G5(在球拍上没有标注)。
AERO POWER 776是由丹麦FZ FORZA品牌方设计,并在中国大陆生产。
在穿线磅数方面,AERO POWER 776的最高质保磅数标注在了中杆上,为28磅。
实战体验
高远球
得益于全拍破风框的设计,AERO POWER 776的挥速很快,尽管本身是3U的重量,但在挥拍的过程中并没有让人感受到太大的挥重,整体非常轻盈、灵活。
AERO POWER 776的头重感并不算明显,球拍各部分重量分布比较均匀,挥动起来拍头没有显著的借力感,不过也丝毫不发飘,相较于亮剑系列球拍来说要更为稳重。同时,适中偏软的中杆使得AERO POWER 776非常容易打出鞭击感,击球时可以明显感受到中杆发生形变再回弹的过程。得益于此,AERO POWER 776的击球反馈是比较扎实的,这在笔者用过的类似破风框型的球拍中是比较难得的。直接的比较对象可以是亮剑系列,例如BRS-12,AERO POWER 776的中杆硬度要比前者软,同时击球时给人的弹性反馈更好,因而在后场大发力击球的过程中没有丝毫木的感觉,给人的感觉啊球拍能够随着击球动作的进程而进行弯曲鞭甩,非常流畅,因此在击打高远球时是比较容易驾驭的,对使用者的发力门槛比较低。
总的来说,AERO POWER 776的击球感比较适中,既不像一些速度型球拍那样主打硬弹,也并非传统进攻型球拍那样势大力沉。由于拍头没有明显借力感,在击打高远球时,使用AERO POWER 776还是需要一定的主动发力,但在打准甜区的情况下,不难感受到充分的鞭甩,整体手感友好,不难上手。
重杀
如前文所述,并不显著的头重感,加之适中的挥重,似乎都避开了提升重杀威力的所需条件,确实,单论一拍的重量,AERO POWER 776的表现只能说中规中矩,但适中硬度的中杆保证了其容易打出形变,进而也保证了杀球的下限,易于操控的中杆加上大拍面,让AERO POWER 776在杀球时的击球感依然是比较扎实的,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它要比BRS-12表现更好,或者说更容易打出质量合格的杀球。使用AERO POWER 776时,杀球的下压角度比较容易控制,不论自身的力量和发力水平如何,都不难完成下压的战术目的,这也是一种容易驾驭的体现。
突击
在实战中,AERO POWER 776的杀球讲求的是“快”,其优势主要体现在机会出现时的那一拍突击上。首先,AERO POWER 776挥重不大,操控灵活,在抓机会球时,架好拍抬手就能把球打出去,挥拍非常顺畅,没有丝毫的阻滞感;其次,AERO POWER 776大甜区带来扎实击球感,让人更容易打出高质量的突击,一方面能够压住球,另一方面对出球方向和线路也有更加精准的控制。
点杀
AERO POWER 776尤其适合小而短促发力的特点,自然也适用于点杀上。在试用了AERO POWER 776之后,几位朋友都不约而同地称赞了其在点杀时的出手速度以及落点精准度。灵活、挥速快,让AERO POWER 776在瞬间发力过程中易于驾驭;而较大的拍面和甜区则既保证了击球反馈的扎实程度,又保证了容错率,因而让使用者对落点有更好的把控。
不过,相较于TK-F 隼、ARS-90K等以硬弹为特点的球拍,AERO POWER 776较软的中杆限制了其点杀的出球速度,跟前者相比,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击球瞬间的爆发感稍逊一筹,中杆形变与回弹不够迅速干脆,因此有球的初速度不够快的感觉。
平高球
平高球大体亦是同理,AERO POWER 776挥速快,有利于挥拍动作的流畅和连贯,出手速度快,配合动作的一致性以及劈吊、点杀等技术的结合运用,以“快”为攻,很有威胁。此外,大拍面大甜区带来扎实击球感,有利于掌控出球方向。
当然,如上文所提及的那样,出球不够干脆、力传导到球上之后球速略有损失,也是AERO POWER 776在平高球方面美中不足的地方,这主要决定了它的上限,而作为中端定位的球拍,AERO POWER 776较低的发力门槛对于大部分球友来说无疑是十分糖水的。
吊球
AERO POWER 776挥速快以及较为灵活的特点,使得在做轻技术时动作会很连贯,例如轻吊、以及通过滑板或包切等手法施展的劈吊等等,击球流畅的同时也保证了容错率。相比于例如AX-99、VT-ZF LTD这样挥重较大的进攻拍,AERO POWER 776操控起来要轻松不少,击球的失误率也更容易控制。
抽球
单论一拍抽球的质量,不论是中前场的平抽挡,还是后场发力较大的抽压或过渡,AERO POWER 776凭借较快的挥速和击球感扎实的大拍面,都有不错的表现。对于发力水平处于不同阶段的球友来说,不论是依靠手指手腕的小发力击球,还是带上手臂偏向于“抡”的大动作击球,都不难打出一拍具有压制力、过网质量不错的抽压球。在双打中,在中前场拿到上手机会时也能快速连贯来对对手形成压制。
防守
挥速快而灵活、拍面大以及中杆弹性好——AERO POWER 776的这三大特点几乎是完美适配双打防守时接杀顶后场的需求。在防守时,AERO POWER 776能够快速调整,以甜区迎击来球,发力击球时借助中杆有力的回弹,可以非常轻松地将球弹出去。相较于亮剑系列,AERO POWER 776的防守更为轻松,对发力的要求要低一些。
在被动下手抽球时也有类似的击球感,不过区别在于,在节奏较快的抽挡中,AERO POWER 776的中杆回弹速度要略逊于亮剑、神速系列中那样以硬弹、干脆为特点的速度型球拍,因此可能给人一种回球不够犀利硬朗的感觉。
推挑
前文提到,在涉及小发力的动作时,AERO POWER 776出球的精准度是比较优秀的,这也包括网前推挑的技术。在有一定基础并适应了的情况下,AERO POWER 776是丝毫不会因为驾驭难度而对出球质量和稳定性造成减分的,击球时不会因为重量或者震动而对手指手腕的发力带来负担,对推挑的弧度和落点也都有不错的控制,并且易于针对实战情况做出调整。
搓放
网前搓放所需要的发力非常小,因此更考验手感和技术,也看个人习惯。相比之下笔者会更喜欢拍头有份量的球拍,因此使用AERO POWER 776时会感觉手感没有那么清晰,搓放过网质量的稳定性就会有些微的波动,当然这种感受是因人而异的。
综合评价
作为一支以中端为定位的球拍,AERO POWER 776走出了一条朴素但成功的路,没有太多的科技亮点和堆料,但胜在定位清晰和恰到好处的调教。糖水而均衡的手感,决定了AERO POWER 776拥有较低的上手门槛和驾驭难度,使得其在大部分球友手中都能够充分发挥性能。
利刃迎击,速攻压制!作为FZ FORZA球拍中主打进攻的AERO POWER系列成员之一,AERO POWER 776最基本的定位自然是进攻型球拍,击球手感扎实,挥动流畅,易于连贯,这些特点奠定了AERO POWER 776在后场进攻方面不错的表现;而另一方面,全拍破风的框型设计以及整体适中的挥重,又让其具备了一些速度型球拍的特点,挥速快而灵活,因此整体来说AERO POWER 776拥有比较全面的性能。对于更讲求速度与连贯,亦或是以打点为主的单打球友,以及不是很追求重杀、全面中更注重中前场连贯的双打球友来说,AERO POWER 776都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