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1982系列出2024年新品了,于是笔者……不着急,先用上它更原始的版本溯源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我想起前段时间的一个生活情节。
上周去杭州,租车,在选车的时候搭档想弥补买车时没能选上燃油车的遗憾,于是更倾向于看价格合适的汽油车。
我阻止了她,说到:“我们适应不来的,回不去了。”
参数:3UG4,去底,使用状态总重92.1g,平衡点305mm,中杆长220mm,硬度偏高,盒式拍框,76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30磅,穿线26-28lbs BS820。
原来这是一款2018年才推出的球拍,有点出乎我的预料,还想着这是一把更加上古的神器。当时的波力在审美上显然也还没有开窍,在1982II上用了自己以前的外观设计泛式:清漆、黑不溜揪、花花绿绿。整拍的底漆就不用赘述了,当时T头上的还不是云标而是B标,一眼看上去就很有工业制品的风格。拍框2、5、7、10点位都有颜色装饰,当时也确实已经用上了无补土技术了,但球拍的贴纸颜色杂乱,中杆上的型号略显突兀,全拍看上去不算美观。
5年前波力还没有四轴中杆技术,但是在1982II上也已经用到了1.5k woven、三次成型和乌缺技术了,足见品牌对这个系列定位高端的信念。现在看这些当然司空见惯,但5年前的我甚至都还没开窍呐,可以了。
首次上手掂量的时候,会觉得1982II比较重。当时是只有3U这个的规格,而球拍的定位也是偏进攻的,因此使用负荷会比较大。在热身拉高远的时候其实发力的感觉与149没有差太多,拍面的响应更是一模一样。但整体来看似乎更硬更木,驱动的感觉更加难找,中杆的弹性也不如现在的好。尽管从46T降到40T不算是很大的问题,不过在这几年间工艺的改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但这种偏重偏硬还偏木的打感放现在很多人应该都适应不来,甚至在它推出的时候都很多人直呼打不动。1982II的调教确实是更加偏向专业的,在体能和发力感觉都在线的时候,因为出球份量重球速较快,球拍光是打对方两边的底线平高球都能有很好的压制效果。但是用起来也相当耗能,两局对抗下来笔者就开始抡大臂了……体能下降,动作变形,维持不了正确的姿势去驱动球拍。
当然它的指向性在缺少了四轴中杆之后依然没有疲软的感觉,无论是下压还是高远以及推球挑球,出球的线路都能较好地符合自己的预想,仓促击球也不怎么打嗞。
倒是仓促中击球很可能就来不及架拍而挥空,这直接反映了1982II挥重偏大带来的问题——不够灵活。我知道这不是对这类定位的球拍所必须考察的一个环节,但是在业余更可能遇到的双打对抗中,拿球不够迎前在封网和抽档的时候都很吃亏。在挥重的拖累下,网口高一点点的来球都会因为拍框到位不及时导致容易出底线。平抽挡就更不用说了,试用期间的对抗基本上在抽挡时都处于下手接球的状态。
相信我,对于业余的球友来说,新的1982肯定是友好且灵活很多的。哪怕能忍受它在封网和平抽挡上的弱势,也挺难忍受它在被动摆脱中的颓势的。
当然也有说,高挥重高硬度的球拍在重杀时是否有更好的效果?一般来说确实如此,抛开需要更积极的步伐跑动到位不说,在自身素质足够强的前提下,1982II的杀球几乎没有卸力感,而且能形成一定的借力打出低伸且具有速度的出球,同时还能打得很准。但从长期效果上看,连贯的缺失、体能的消耗和人拍交流的缺失是我不太喜欢它的一个因素。比起现在更多强调“快弹”的球拍审美,这把调教并不极端但是相对难用的“钢铁直男”恐怕不会是现在那些炮手喜欢的一个东西。
对小球的惊喜操控表现倒是与新款差不太多的地方,毕竟自身足够重足够稳定,而且也不需要中杆有多好的性能。因为拍面中等甜区较大,迎球一拍搓放的质量十分稳定,后场的劈吊滑板动作能借着拍头的势能把球送出去,更容易打出贴网过落点浅的回球。
我没说它不好,我只是不习惯它,或者说我是回不去了。这把球拍给我的感觉非常像不久之前用不习惯的英菲尼迪008,跟它同参数的010在两年前我用着觉得挺趁手。当然,过去一年里我遇到不少弹性不怎么好的老拍,但同样一比,我确实比较认同老波力用着比较木讷的这一观点。在习惯了由电机带来那平顺且随叫随到的动力、智能化带来的语音控制以及SUV那宽敞的空间之后,再用回燃油三大妈,恐怕也少不了吐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