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其实我对去年各大自主品牌的做法不太满意,在这点上我还挺同意胖虎的观点,不知道是否有球友能从我过往的部分适用分享中看出这个事实。
个人感觉最广大球友的器材偏好被一个大厂自己的审美凌驾,而那个大厂又是基于通过市场调研所得到的能反映最广大球友偏好的手感来制作新球拍,“双向奔赴”之后我觉得那个大厂去年新高端产品整体都比较乏味。
按理来说,自主品牌更应该拿出一些新玩意去挑动一下气氛的,不过不知道怎么的有很大一部分落入了跟风做拍的情况中。
参数:3UG6,有底,使用状态总重、平衡点306mm、中杆长度210mm,硬度高,破风框,76孔线床,全线槽,质保30磅,穿线25-27磅高神雷鸣65。
从厂家风格和球拍命名就能够轻松获得的对标信息笔者就不必再说了,从球拍的外观来看同样很容易产生与之对应的联想,所以其实无论如何从漆水质量或者细节上进行描述,都不是一个能提供有效信息的做法。
虽说笔者子1000z一期中试用的规格为4U,跟当前试用的版本不匹配,但3U1000MZ刚上手的感觉还就跟原版产生了直接冲突,以至于两款球拍其实不太好放在一起比较。
两方面改变:更重,更硬。
1000MZ在没去底的时候到达了300+的平衡点,上手感觉相当稳,甚至产生了沉手的效果,打高远球的时候它的发力感觉更加像是一把进攻拍,借力感很明显。当然,由于拍框具有强大而同款的降低风阻的效果,实际挥速也不差。当前框型虽说是“小拍框”,但拍面面积跟正常无异,所以甜区的感受和容错率都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另外一个硬度上的变化,是囊括了拍框和中杆两个层面的,当然这也是品牌特色之一。如果说1000z打起来是富有弹性的感觉,那么1000MZ则是往强调打击感的方向发展了。随着硬度上来之后,拍面响应更加干脆,球拍的驱动难度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对于将一把速度拍的下压感拉满这种调整方向,笔者是认可的,但随之而来的是使用负荷以及适应难度的升高。在获得充分发力机会的场合下,1000MZ可以承受更高的爆发力去轰出一拍制胜的重杀,出球感觉坚实有力,与拍框的纤细形成了强烈反差。哪怕发力不是那么集中,球拍依然有着良好的下压感,打出一拍下行的球路去避免留下破绽。尽管如此,偏大的挥重在长时间的使用后仍然会对使用者产生更为明显的消耗。火上浇油的是,球拍的硬对于尚处于入门阶段、发力动作还不能稳定下来的球友来说更容易产生运动损伤,就不作推荐了。
一般来说,硬一点的球拍在带有指向性的出球上会产生更多手感上的信心,1000MZ亦是如此,但单从小方块锻炼实际的效果来看,其落点的控制效果并没有让笔者留下印象深刻的地方,也算是破风框在抗扭方面的天然瓶颈了。
但拍面产生了变化之后,笔者再进行小球控制时就产生了一点不适。虽然在后场的吊球或者滑板中1000MZ依然能依靠较高的挥重和合理的拍面积在拿到高点时把球头舒服地送到贴网的位置,但当自己手感稳定下来后也不难发现在近网的一些操控中它变得容错率低了不少,似乎更容易打出弹高了的回球。1000z是因为略轻了一点,而1000mz是拍面过弹,各有各的挑战吧。
真正削弱了的则是被动状态下的表现。哪怕1000MZ获得了更高的主动球的上限,在遇到需要救球的环节尤其是与进步空间巨大的搭档组队了之后,频繁的被动球处理无论是后场的低位捞一拍、反手过渡斜线还是接杀分边顶后场,它更硬更重更难驱动的变化都不太容易做出到位的摆脱球。
其实用1000MZ的话,不太适合高快节奏对抗或者是偷懒的场面,说是破风框,但更多是单纯的提高挥速,哪怕是在平抽挡中,它的重量在很多时候都会形成一定的掣肘去限制自己的中前场连贯。这一点如果自己一直都在打后场或者一直都处于主动状态的话当然没有问题,但应对了它对体能消耗的更高要求,到了局末难免会让相当部分球友产生想摸鱼的想法。在笔者看来,我更愿意用它来打单。
笔者能接受这把球拍的定调,但也在主观上认为,要是1000MZ能从命名和外观涂装上作出不那么对标靠拢的操作的话,会是更加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当然了,品牌也有自己处于宣传成本制作成本方面的考量,而且也不是个别几个品牌的问题,而是去年一众品牌都存在的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