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众口铄金的上古神器,有很多要好的、年长的、资深的球友都跟我提过这款球拍,包括在中羽上也总能看到这把15年前的球拍被一众深度的玩家提及并赞誉。
我没有这个情怀,我有点犯难。
物质运动具有绝对性,时间不可逆,熵增总是自发的,材料的进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成为了必然。上古神器,是否能敌得过长江后浪推前浪,我心里有数。
参数:3UG4,去底,使用状态总重89.82g,平衡点295mm,中杆长210mm,硬度偏高,流体盒式框,76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24磅,穿线24-26lbs XB63。
老实说,YY的外观设计能力在我看来是倒退了不少,至少笔者手头的原始版本的9900相当好看,有低调奢华的质感。黑色底漆,铜红色贴纸,拍框两翼有大面积的装饰,其纹理走向凸显了速度感。同时也不花哨,把当时具有突破性的新材料新技术给标上去了之后,就点到即止,分寸拿捏得很好。我说不上NS9900哪里好看,但确实看着顺眼;而对于弓11p这类的新品,我看着不顺眼,而且我说得上哪里不好看。
材料方面,它用上了当时还很新的富勒烯,为的也是增加球拍弹性。
NS9900是一把假的3U拍,上手相当轻巧,当年作为速度型球拍中的一员王者,要是再轻就没法打了。在材料对球拍性能的加持还没有那么显著的时候,重量分配成为了通过手感提升球拍表现的一个重要调整项。而对于NS9900来说,这样掂量着就很讨喜。虽然有不少球友反映它对使用者发力提出了一定挑战,但在我看来NS9900的挑战并不会在初上手的时候就体现出来,至少在热身的高远球对练中,球拍的发力感表现正常。尽管挥重低让借力的手感没那么明显,但发力的感觉舒适,而且甜区超级大不容易打嗞,总的来说并不难上手。
哪怕球拍在当年是出了名的硬,放现在的话对见识过更硬的一众新品的很大一部分球友来说应该也不算什么了。
当然了,这种球拍不难用并不等同于不难用好,在适应了球拍的挥速和硬度之后,由于头重感的缺失所带来的下压手感偏轻是非常需要使用者花时间适应的一个环节。虽然说3U的它在搭配了较为坚挺的中杆之后在后场的出球中也不至于发飘,但是往往在获得重杀机会并发力击球的过程中会出现信心不足的情况。一来,借不上力出球缺少分量感,通过更集中的发力当然可以打出具有穿透性的高球速,无论是力量反馈还是出球的落点角度都会让笔者希望它是一把更加“苛刻”的球拍;二来,甜区大了之后拍线一旦掉磅就会迅速放大“网兜”样的疲态,线床的响应速度和反应力度都下降得更为明显。
但有一说一,NS9900的中杆,放到现在也确实有一战之力,力量的传递效率不错,带有部分资深球友所说的“韧劲”,不过不失。
其实NS9900跟现在的很多速度拍相比,在调教风格上并没有太多差距。中杆比较短偏硬,而且挥重低,在中前半场的连贯速度非常喜人,特别是对付各种平抽快挡的情况,有如臂使指的感觉,能在反应能力所及的程度内接到球头灵活地根据一瞬间的场上局势来调整出球力度及角度,以快打快当然没问题,而时不时的一拍软档同样能有效破坏对方的节奏。
笔者其实更加喜欢拿它来接杀,无论是顶后场还是反抽一拍对角线路都相当趁手。只可惜打多几个来回之后对手就不往我身上杀了。
此外,ns9900也能很好地守住网口,是补刀和堵在对方反抽线路上拦截时的利器,换而言之它同样很符合当下对一众超轻拍的共同描述——雨刮。不过从身价和规格上来说,用网前雨刮器来形容它未免又太奢华了。
要做细腻的处理也不是不行,对于击球点已经明显低于网口的肯定也是要放网或者勾对角的,尽管拍头不重,大拍面在找准球头方面存在的优势还是可以让NS9900回放球质量有所保证的。
最后还可以说说NS9900的被动球处理手感,不代表全部人观点,但我用着还是很顺手。原因无非也还是因为轻便挥速快和甜区大容错率高这两点。起初我会因为球拍的弹性问题对它在应对反手或者接吊球的时候缺失一点信心,但用多了之后确实也还能打出不错的摆脱质量。而且因为它足够快,一般都不会导致拿点非常靠后即非常被动的情况。但必须说的是,它肯定不是那种反拍随便一顶就能打个大后场的球拍,使用者的发力感觉仍然决定了它的下限水准。
大实话就是,这球拍当年的手感再好,放现在在性能上其实也不应该有优越感。我不排除会有球友确实因为它独特的手感而更加青睐NS9900并打出良好表现,但这个类型的优秀器材,现在已经比比皆是了。喜欢就用,也不需要太多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