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久仰其名。
NR系列真是一个宝藏,各种不同的框型、软硬和材料,为的就是从不同的方面去诠释“速度”这一理念。尽管以当时的材料和工艺不能在每一方面都让球拍拥有极致的性能,但多样化的风格实打实地让这个系列的高端出品使追求玩味的笔者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其中NR750让我印象深刻,只因在NR系列的性能坐标图谱里,甚至是全系列球拍的性能图谱中,NR750都位于最下的位置,也就是史上空拍平衡点最低的一款球拍。我想这个噱头本身就很值得玩。
参数:3UG4,去底,使用状态总重93.20g,平衡点289mm,中杆长215mm,硬度适中,流体盒式拍框,76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25磅,穿线24-26lbs BS720。
球拍有新旧色之分,更多前职业球员选用的是新色,笔者收回来的版本就是宝石蓝。虽然年久失色,拍框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剐蹭的痕迹,部分还露出了碳纤维本色,但我还是欣赏它比较纤细清新的原貌。拍框上部是典雅的蓝灰色,没有过多的修饰,覆盖了9-3点的范围,随后转化到经典的白底漆加黑色走线的设计风格。Nanoray同样采用了蓝色的字体,在白色底漆靠近T头的部分也有浮空处理的nanoray字样。整拍虽然简约,但每个地方看上去都协调且经得起推敲,能取悦使用者自己。
乍一看其实球拍没有太多速度属性,拍框的破风不明显,没有锋利的处理或者纤细的面积,摸上去跟流体盒式拍框的弓系列没有太大差异,但把它拿起来的时候就能知道它的为啥出现在NR系列中了。头重感很低,3U的球拍去底后平衡点还不过290是非常夸张的,在我印象中只有后来的波力公主2可以相比,至于老9001则是因为4U规格没对上而排除比较对象行列。
如此低的挥重,在处理上手球的时候发力的感觉却十分良好。NR750自然不像头重进攻拍那样单凭挥拍的势能就可以把球打到位,但我更着迷当前这种如臂使指的感觉,引拍挥拍的过程迅速,发力过程顺畅紧凑,而且中杆的形变难度不大,出球时很愿意给出其自身的弹性,在高远球的热身中其魅力已经有所体现。
秘诀在于,用了NR750之后使用者会天然地拿到相对高的击球点,哪怕有时候被对手压制住了头顶区,在步伐不是那么到位的情况下,这个球拍也能以非常灵活的发力模式协助自己用后仰的姿势够到一拍充分的摆脱。更不用说在跑动到位的情况下,相比于其他球拍,它都能让使用者尽可能地拿到主动机会,通过不断地抢高点既可以顺势发力下压提高对抗节奏,也可以打出变化的球路让对手无法适应,手段非常灵活。
同时,无论是处理反手、下手的球路还是应对连续的接杀,NR750都有着在那个时候看上去无与伦比的表现,在同系列的大哥ZSP因为小拍框过低的容错率、二哥NR900因为偏高的硬度而让技巧还不成熟的球友在处理被动球环节颇为头疼时,NR750确实领先了不少。
当然,也肯定会有球友担心球拍是不是就因此缺失了下压感,答案是否定的。如之前所说,在积极的跑动下,NR750往往能拿到更高的击球点,自然也更容易获得将球往下打出的线路。如果发力方式和准头没有问题的话,使用NR750杀球也不会感到什么异样。而且拍面的指向性也挺好,出球方向基本上能与使用者料想的一致,仓促回球也不会因为抗扭不足而产生问题,抛开线床的持球感差异,NR750会有点弓剑系列的味道。真要诟病的话,可能是重杀的出球力度有点跟不上使用者最极致的爆发力,中杆有韧感,出球虽然快但接杀的手感不太沉,容易被借力弹起来,而且在落点上可能不如其它进攻拍尖锐。可尽管如此,NR750的连贯能力也是逆天级别,保持架拍连贯之后,不着急回动,对方一直顶高就可以一直下压,不会出现掉链子连贯被破坏或者体能体力跟不上的情况。
这种连贯手感,以及中杆和拍框上的super head light,只此一份。
说起来,NR750还顶着“平抽王”的称号,笔者在双打中也确实感受到了由其灵活、稳定和良好短促发力感带来的连贯抽档威力。因为挥重足够低,有时候应对右肩、右胸和右腋下这样尴尬位点的来球也能勉强守住一拍,只要反应速度跟得上就没问题。同样,在对方企图打出大角度的球路变化时,由于NR750能更前地拿点,往往对方的出球在打到自己需要转胯才能接到的距离前就能够被截下来。不过,光从平抽挡角度出发,现在有不少球拍以更低的挥重和更好的弹性能在其中获得更好的体验,比如“平替”的9001就是如此。
但这个小问题无关紧要,综合地来看这就是一把魅力十足的前高端拍,单双打都可以,我甚至还能回想起胡赟对阵桃田贤斗时那一拍惊天的反手抽回头球。其整体表现不能说上限极高,但确实非常好玩又好打,是一把受众非常广的球拍,我对它相对低的人气表示不解了。
本帖最后由 L.C. 于 2024-10-28 08:5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