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正式把考古纳入猎奇事业。但是红厂的考古工作量大,风火山林体系下各种型号纷繁复杂,血缘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想都头疼。而且很多型号稀有,保有量低,同时价格居高不下,同为冷门的部分球拍保值率甚至比绿厂冷拍更高,所以也具备了考古成本高昂的问题。
这个时候,万能的中羽球友成为了救世主一般的存在,感谢友人的装备分享。
参数:3UG5,去底,使用状态总重91.68g,平衡点302mm,中杆长220mm,硬度中等,盒式拍框,72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30磅,穿线26-28lbs BS720。
银色、金色和红色是当时李宁主要的外观配色选择,所以当N553出来的时候视觉效果确实很好,不过那是别的话了。球拍以银灰搭配两翼海军蓝,中杆则是黑色底背景映出球拍型号和科技,包括重新过渡到蓝色的锥盖,中规中矩的表现。但是拍框外沿两翼的线槽打了黑色,同时拍框内测有很多科技标示,从侧一点的角度看细节还是不少的,有效地提升了使用者的观感。
曾经使用N502S的球员都是大咖,王琳、宝哥和于洋,足够让这把球拍在二手市场上获得坚定的价位了。于此同时,作为一把强调进攻能力的火系列产品,还在后缀上加了代表速度的S标记,提示这还是一把更加适合双打的装备。
但真正上手的时候就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了,球拍的挥重十分明显,而且拍框风阻大挥速也不够高。结合这个长中杆和中等硬度,N502S在我手上估计是打不出连贯性了。
但球拍除了偏重一点以外,没有其他难适应的地方,在高远球中能轻松打出力量感。只是老李宁的弹性确实一般吧,人拍交流度低,上手偏木一点,笔者对对它的中杆的弯折感知会差一点
同日试用的球拍风格多变,在切换到N502S时需要更多的磨合时间,尤其是在发力的感觉和击球点的判断上。最开始使用的时候,球拍引拍时间长、挥速慢,让我难受了好一会。后来咨询了拍主,他答曰挺轻快的,我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还是一把打能力球的器材,我就老老实实承认不足好了,于是放平心态之后多用了用,反而在打混双的时候适应了下来。
可能不少人会青睐N502S在进攻中的表现,这是一款让人感觉可以杀得很重的球拍,毕竟球拍的挥重摆在这里,对于力量比较充沛的球友来说光是用抡锤子的感觉把球打出去就够对方防够呛了。但是除此以外,N502s好像也太粗糙了点,甚至跟后期的N903比都更粗糙,这主要是源于出球的力量来源确实大部分都来自球拍的动能而非弹性势能,同时拍面的甜区够大但没有集中感,所以……
而且,每个使用者的步伐都能保证自己在使用的过程中提前走到回球落点并充分发力吗?因为发力的准备时间更长,需要更快速地移动到回球落点附近去打好每一拍,而一旦脚上不到位,发不出力量,那击球质量真的会变得很难看。
哪怕是在适应了之后,笔者还是不适应当前球拍的抽挡手感。不只是因为球拍灵活度不够,还有短促发力感觉不佳的情况。我希望的是在打准拍面甜区后球头能借着对方的力快速出弹,但N502S的拍面还是粘滞了不少,同时中杆的恢复速度不算快,在快节奏的对垒中能马上感觉到自己处于下风,回球往往只能卸力挡网一拍了。
如果要真的提一个笔者心悦诚服的优点,那就是N502S的出球确实很稳,无论是长球还是小球,手感很扎实。有时候后场跑不到位拿点低了过渡网前或者机会不好吊一拍球控制一下的质量都还不错,不容易露破绽。另外,在主动情况下,笔者实在不太适应这种球拍进行发力下压的手感反馈,这是发力压对方一个头顶后场反而能扩大优势,好几次都看着对方望着球垂直落到界内。
除非球员版确实有另外一套调教,不然我有点没想通为什么它能被用到快节奏对抗的场景中。因为重,引拍动作大而慢,卸力也不够迅速,每一拍之间的衔接间隔相当长,而且拍子从形变中恢复过来的时间也不短。只要站位稍微往前多了一点,就很难获得主动的在身前处理对方抽球的机会。如果直接被打到腋下等不好发力的位置那就更有大概率是会丢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