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新能源车刚上市的时候,尤其是特斯拉展露头角的时候,我曾不屑一顾。当时认为能源驱动方式的改变不会为机动车带来太大的使用体验变化。无非就是电力驱动后扭力更加充沛,加速更加迅猛。我确实没有想到新能源汽车更重要的改变来自于智能化。
不过我对智能化球拍的看法也一样,在球拍当中加入能记录数据的元件,不过是花里胡哨。球拍最终还是得好打才行。
参数:3UG6,去底,使用状态总重90.41g,平衡点309mm,中杆长215mm,硬度中等,破风框,72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30磅,穿线26-28lbs bs900。
I7的感觉较为直球,无论是谐音了酷睿i7的命名,还是球拍型号翻译后的意思,都让我联想到了英特尔。黑色底漆,红色贴纸,装饰程度并不高,比较简洁,但外观并不明亮,与同时使用的speeder相比会沉闷一点。K标的印刷位置没在三通中间,而是往中杆下移了一点,一时间看不太习惯。
全破风的结构让我想起亮剑系列的框形,不过i7拍头收窄靠拢的构造也确实没有亮剑那么“圆”。72孔的拍面也是意料之中,不过拍面略微收窄,与speeder相比窄了一个拍框左右的厚度,所以理应会有更集中的甜区表现。
轮到实际上手时才发现自己被观标和锥盖上的参数蒙骗了。一是川崎这回的G6是真的细,去底之后直接上胶居然连偏爱细握把的笔者也产生了握不住的感觉,这对于一把3U规格的球拍来说有点违和感;二是290mm的空拍平衡点实际在去底后的使用状态中变成了305mm+,球拍有非常明显的头重感,可以当传统的进攻拍来用。
不过既然球拍只有3u规格的话,那就意味着它面向的群体是要有一定境界能力的。
虽然上述2点会在一开始给笔者带来一点不适应,但稍微磨合之后就会发现i7的好。拍头势能比较高,在高远球中能形成容易的借力,把长球打到位比较轻松就能实现。虽然拍面小了一点,但还远不至于真正小拍框那样的程度,甜区的面积和击球的容错率都尚可,但甜区的力量感有所增强。短促发力打中甜区会产生聚力感,在加上跟挥重较为协调的高挥速,让我觉得I7是位速度进攻定位的好手。
在球拍的制造材料方面中杆部分40t其实与speed是一致的,硬度标识二者也同为适中。但因为I7挥重高挥拍时中杆形变更容易打出来,所以它的驱动感也更加容易被感知,显得弹性略胜一筹。这种感觉,难道是闪电8900前传?
真的到下场打对抗的时候就会发现他的出球能给自己带来非常强的信心,尤其是在后场的输出位中。要说球拍有多暴力的话说不上,但较轻微的泄力感以及更好的爆发力让I7抛开了speeder一个段位。每一拍的进攻都能有效的压住出球线路,不发飘不发虚,同时出球也有不错的力量感,重杀也不会让人丢失耐性。哪怕一拍打不下来,还能依靠它较高的挥速进行连贯。
唯一不太习惯的就是g6手柄。去底后确实是太细了,发全力时要搭配粘度较高的手胶,不然的话自己前场的队友真的可能会有更高的受伤风险。
但是灰重还是高了一点,如果在对抗进入平抽挡局面时,一旦自己的站位靠前了一些,长引拍行程会给自己下一拍的连贯带来阻滞,而站位中场之后相同的局面下处理起来会舒服不少。封网跟进速度一般,卸力挡网手感良好,网口的搓勾放来得比抹扑舒服,也提醒了我在网前不宜打得过于激进。
奇怪的是虽然他的拍面比speeder小,会重也比speeder高,但在接杀球或者是被动球的处理上,i7的手感会更符合我的需求。球拍的稳定性不差,接杀软挡网口或者弹后场抽对角的信心都很足。反拍发力的感觉比较顺畅,也不容易打呲,低位接球时的过渡或者摆脱都挺容易打出高质量。
如果不看i7智能化的部分,也已经能感觉它是一把不错的球拍。实际上我在试用结束后才从朋友的口中得知它具有智能设备功能,起初我还以为球拍底盖上的孔洞是二手产品的瑕疵,被提醒后才发现是一个USB口。球拍本可以通过蓝牙连接手机查阅部分运动参数,不过笔者对当前球拍检查一番后发现孔洞内并没有其他电子元件,可能是被移除了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球拍在去底后的平衡点会变得那么激进。
但是如我之前所说,哪怕他抛弃了智能化设备的部分,也是一把不错的产品。没有卖出名堂来也没啥好可惜的,球拍的素质还在,况且蓝厂同样定位的I-tour后缀球拍不也没卖出名堂来吗?现在的消费者确实不看重这一块噱头罢了。
本帖最后由 L.C. 于 2024-6-15 22:3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