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我是挑战者系列的掘墓人,我是脉动系列的掘墓人。我是探索者系列的掘墓人,我还是哥伦比亚系列的掘墓人,目前距离第一把弹头的哥伦比亚1000就剩下不多的型号了。
当然我也很怀疑还能不能收到那么远古的装备。
参数:3ug5,全长665mm,有底,使用状态总重91.57g,平衡点289mm,中杆长210mm,硬度中等,盒式蛋头拍框,72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26磅,穿线24lbs 训练线。
2300是真古老,还是665mm的标长拍。胜利没有给他花大力气去装饰一下,毕竟早二三十年确实手段匮乏。拍框两侧采用了贯穿式的金黄色贴纸,与拍头的黑和过渡的新色形成了基本的层次感,然后就没有了。连中杆型号的艺术设计我也说不上来有哪些,也就那样吧。
虽然这个弹头看起来比较大,实际上它的甜区线密集程度还是比较高的。线材拉胯没办法打出球拍的聚力感,又或者是甜区比较小没能让我时刻找准甜区发上力。所以虽然球拍的挥重较低发力比较舒服,但是总会有种“打不上力量”的感觉,这个特点在热身时节奏不快容易找准击球点时还比较好避免,但可以预见它会在后面的对抗中给我带来麻烦。另外,标长拍我是真的不怎么能打习惯……
虽说球拍的官方定位为偏硬,但是要么材料老化、要么材料老旧导致实际的体验感受球拍整体硬度放到现在说只是适中,哪怕中杆比较短也没有特别难驱动的地方。哪怕它依然不是一把能面向新手使用的球拍,对于习得正确发力姿势的球友来说要迈过2300的门槛应该不在话下。
也正因为如此,在获得充分发力机会打出下压球路的时候,2300还是挺会欺骗使用者的。2300良好的发力感觉能让我在打准甜区后输出还可以的进攻质量。不过整体的材料也是真的拉胯,力量传导有脱节感,弹性更是少。
然而球拍的重点显然不在进攻这一个纬度上,因为拍面的特性让它难以胜任快节奏对抗的工作,容错率低不容易打准球头或者舒服地短促发力,挡网跟进然后在近网的位置回放一下软挡一下还凑合,平抽是真的不行。在对抗的大部分时间中,它都给我一种又木又不预约的反馈,整体感受混沌。它急需更换线材,但它所暴露的已经足够让我放弃再给它机会了。
收藏着还可以,毕竟也是极具时代特色的一款球拍,造型上也比较经典,但如果用来严肃对抗的话,那还是老老实实用别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