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3UG6
事情的起因是在写异端P的时候,我总觉得这个拍子挥动时那种拍框没什么存在感的感觉,我似乎在挺久之前在聚将的另一支拍子上感受过,但奈何就是想不起来。
直到我在异端P的测评下发现有人问,异端P 和王者之剑Z对比起来怎么样。
我才想起来。
其实聚将在19年的时候就已经出过一款类似NF700框型的极薄三角破风框的拍子。
不过可能是当时NF700相比起Y家其他系列来说算是比较小众的拍子,也让得当时这支拍子并没有像现在的异端P这般的火热。
我在19年的时候也打过几次,不过很奇怪,这支拍子的打感,并没有在我的记忆力留下什么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能是因为当时我并没什么进攻能力,只能打防守,所以平衡点更低,更加灵巧的王X会更加适合我。所以并没有把太多的目光放在王Z上。
那既然现在我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且得益于异端P的大火,与异端P类似框型的王Z似乎也进入了很多人的视野。
我便重新捡起这支因为天无时、地不利、人不和等种种原因被我忽略了的,聚将的前旗舰。
王者之剑Z
为什么我要说他是旗舰呢。
除了与王X同为聚将价格最高的球拍以外,王Z和王X一样,是聚将现有全员里唯二使用了WOVEN工艺的球拍。
在当年这种工艺在市面上算是相对少见的了。
就算到了现在,按我所知道的情况,用了woven编织工艺的球拍,在成本上都是要比普通工艺的球拍贵上一些的。
之前我总是没法理解,那些在车上贴碳纤维装饰片的人,直到我看到了王者之剑。
确实是漂亮。
清漆下的纹路清晰可见,远看是有一种朴素,却又不会太普通的感觉。
拉近了看,清漆的透亮,点缀这整齐排列的纹路,犹如帝王的甲胄,工艺精细,质感精致,给人一种不容侵犯的庄重感。
T头位置那一抹深邃的湖蓝色,洒满了闪粉,宛若星河,又给整支拍子增添的华丽感。
再向拍框两侧延伸,红色的底色及白色的线条,已经能看到当时的聚将已经开始往机甲风的方向去设计。
最有趣的是T头处于拍框两侧红色的衔接。其实在颜色上来说,红蓝色的衔接,一般就是用紫色过度,但如果过度的不好,就会显得整个颜色搭配很杂乱,过度的不干净。
聚将用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T头处的湖蓝色,其实是变色漆水,本身就带有一些紫调,在不同的角度去看,甚至能让T头看上去是亮紫色的。
这就让王Z的红蓝衔接过渡得很自然且干净,整体性更强,不会有杂乱拖泥带水的感觉。
记得我在写RX100的测评是也有写过这变色漆水的绝妙之处,只是没想,其实在19年聚将就已经把变色漆水运用的如此熟练。
只能说在漆水细节方面,聚将早已是二线品牌的天花板了。
除了更高的成本,和整拍精致的碳素编织纹路。
woven能带来最直观的不同,便超强抗扭,那是一种你在其他拍子上感受不到的安定感。以及与现在高标号碳素(46T、50T)的爽脆感不同的另一种,我自己称之为劲脆的打感。
王Z在抗扭上表现的特别出色,应该是说聚将家的用上了woven工艺的拍框,在抗扭上,都是能排在二线顶点,甚至与三大厂碰一碰的程度。
本来像这种破风框最担心的就是稳定性,但在这支王Z上,你完全不用担心。
特别在劈杀或杀斜线的时候尤为明显,任何一点的多余的摆动都没有。
有人会怀疑这种稳定,会不会是3U的重量带来的。
我也打过其他的3U纯破风框的球拍,包括聚将自己的3U纯破风,多多少少都会有那么一点点不稳的感觉,唯独王Z和王X,从头到尾都是扎实稳定,不动如山。
不仅如此,这个WOVEN编织的拍框,搭配上这支40T百洛中杆,给我带来一种特别新奇的感觉。
特别是重杀方面王Z与之前测评的P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如果说P是利用头重感借力加速,让杀球的出手更快,那王Z给到我的感受就是依靠自身重量,放大你的爆发力,把球重重的往对方的底线砸去。
P的杀球是快与尖的,Z的杀球就是重与长。
若是你能够控制住拍子下压,王Z能给到对方的就是如万军闪电奔袭而来的气势与沉重的一击。
在高远球方面也是有这么一种感觉,只要发力动作对,稍硬的中杆,3U的重量,以及WOVEN固若金汤的扎实感,不需要你用太多的力气,打出的球也能很明显感觉到力道强劲。
就真的犹如帝王般,哪怕泰山崩于前,也面不改色。只要站在那里,你便能感受到气势磅礴。
你能想象吗?中杆干脆,击球感无比清脆,重量感沉稳安定,挥动却非常的轻盈。
这是一种很让人上瘾的矛盾感。
毕竟也是纤薄的三角破风框,挥动起来的时候,拍框也与异端P类似,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
也得益于这个极致破风的拍框,就算是3U的重量,拍子驱动起来也没有太大的难度。但如果要说速度,王Z 在这方面来说并没有异端P出彩。
P我打的是4U的,整拍的重量比较轻,平衡点能拉的很高,重心落在拍头,在挥动的过程中能很明显的感觉到,拍头借着头重的势能加快了出拍的速度。
而Z因为是3U的拍子,平衡点不敢调太高,重心落来了T头上方一点点,借力感与P相比弱了很多,自然没有这种借力加速的感觉。
但,我得再强调一点,他只是比P慢,而不是慢。且这种稍微慢一点点的情况只在主动球的时候存在。如果是被动球,整个情况又会变得完全不一样。
P那种靠头重感借力加速的优势在被动球、接杀、摆脱等情况的时候,基本上发挥不出来。而这时便是Z发力的时候。
更低的平衡点带来的,自然是更加灵活的被动球体验。极致破风框带来的低风阻,和WOVEN带来的的沉稳扎实的击球手感,会让你在面对被动的时候无需畏惧。
说完了我喜欢的地方,自然也是要说说我个人并不太喜欢的地方了。
其实并不算多,而且我在异端P的那一篇也说过。
像这种三角破风的框型,拍面太硬,线床很不持球,且因为是大拍框,没有什么聚力感,也没有什么弹性。
想打出一些高质量的网前小球,如搓、钩、放,有些难。
虽然王Z的拍面会稍微软一点点,但也只是一点点。持球感还是有些差。
最后在回到很多球友都很好奇的一个问题上。
王Z和异端P,到底该怎么选,近乎相似的属性,究竟哪一支拍子更适合自己。
如果要我说的话……
异端P(4U)更适合快男。
王Z(3u)更适合猛男。
最后结尾,我看看
既然已经说了一整篇的woven,那我就来来说说我个人对WOVEN工艺的看法吧。
现在的羽毛球拍技术,已经有了不少的进步。
更高标号的碳素能让球拍变得更轻。
更完美的框型在保证抗扭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不错的速度。
更多的炭布角度搭配和更多的合金被添加进球拍里能让击球感受有着更丰富的变化。
相比之下,woven的限制性一下就被放大了。
因为是两层炭布叠加,所以重量很难做轻,基本上都是3U。
做成小拍框和盒式框也不可能,只能是做成破风框。
在现在这个球拍越来越轻,速度越来越快,聚力感越来越强的环境下,WOVEN已经渐渐的显示出了疲态,或许过多几年,市面上或许就看不到这种工艺的球拍了。
我并没有要分出个好坏的意思,实际在球拍技术上来说我也不觉得这两种工艺孰优孰劣。
所有的一切更像是时代的选择。
现在的球拍就像螺蛳粉,只要你有钱,你能往里面加上各种各样的配菜,让整碗粉变得极其丰富。
回过头看看woven,他或许就是在当年只有碳素的情况下,只靠工艺来征服市场的最优解。就像只有粉和汤,靠手艺征服街坊乡亲那碗朴实却王道的汤粉。
是的,我现在吃的更多的确实就是螺蛳粉,他能给我带来更多的感官刺激。
但当我回到家乡,我也一定会回去吃一碗家楼下的汤粉,说实话,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一段时间没吃,怪想它的。
本帖最后由 老REX 于 2024-9-14 01:1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