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在经历一整年在C44上的牢狱之灾后,冠宇总算以步步为营的方式为自己和车队在卡塔尔争取来了宝贵的4分,可以过大年了。车队时期如何旁人一看就能看出,而持续的摆烂触发了比诺托的熟悉开关,开始进行有效操作。当然在这一站上,还要感谢二本送的地雷和博导的埋设,比赛本身也非常好看。在弓剑系列中,7/11pro毫无疑问是火星组的法拉利、迈凯伦和红牛(不包括牢佩),而仍然跟不上地效时代在死抓狗的梅奔有点像旧时代的Arc7/8/9/10/11,地球组自然就是各种tour了(偶尔还会像Alpine那样一站开花一整年吃香的款),不过对于地心组的旧版中端来说能拿分能顺手比什么都重要。
参数:3UG4,去底,使用状态总重91.47g,平衡点点300mm,中杆长210mm,硬度中高,盒式拍框,76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27磅,穿线25-27lbs 浦锐虎线。
用上了旧时代的弓剑系列,甭管是高端还是中低端,首先要抛弃对它们漆水强度的期待,质量确实差。虽然是一把老旧的球拍,但漆水呈现大片的剥脱状,跟笔者曾经的ZSP一模一样。最近有发生撞拍掉漆情况的球友可以比一下,一般产生了磕碰只会在局部形成破损,而弓5这种像老墙灰掉皮的现象就是纯粹的质地问题。被漆水质量拖累的这个结果非常可惜,因为这种深红色带强烈金属光泽的涂装风格在弓剑系列中凤毛麟角,辨识度非常高,而且也很醒目。
球拍属于弓8dx的平行下位产品,跟后者一样都是2010年推出的产品,无论从球拍的规格、挥重、耐高磅特性还是硬度上来说都可以轻松对标出二者的相关性,材料差异主要体现在中杆上。虽然经常有人说中杆是球拍的灵魂,但在弓剑系列上,以产品自身的特色来说这个结论是值得斟酌的,至少在发现5DX继承了8DX大部分的击球反馈后,笔者认为中杆差一点也没有关系。 没错,它的整体弹性确实是可以被感知地差了,但适应难度跟8DX基本没有区别。可以确定的事,对部分打不习惯3U球拍的球友,以及对发力感觉欠缺觉得球拍偏硬的球友来说,可以绕过5DX了。
性能上的短板,让它在对抗中发挥自身特色时会对使用者的力量产生更大的依赖。拿弓剑8DX来说,其本身就是高端系列中借力感中游且硬度最高的一款球拍,同样的框架在5DX上也就天然要求使用者在追求提高每一拍落点、弧度和速度上的质量时对力量有更加精确而充沛的输出。另外,5DX的减震也会相对逊色一点。
虽然材料的上限不高,但球拍的击球手感能很好地符合球拍的调性,反馈直接到位,也对使用者的挥击产生正向的刺激作用,即自己的每一拍加力、调整都能如实地反映到出球上。
如此一来,反而不需要担心球拍在攻、控两端的能力。因为对手感和力量感有所强调,所以在需要展示出后场侵略性的时候,只要舍得给5DX注入能量,那么都能让它做到自己能做的进攻。在同样的重杀中,其暴力程度在我看来不比弓8DX差,稍微比MX80N犹豫一点,但足够绝大多数场合使用了。而在长球和小球的控制上,软拍框的“拿捏感”也开始上线,不仅能稍微降低一点发力难度,还能提高不少容错率。
唯一需要担心的,则还是球拍在被动姿态下的驱动问题,可能会有不少球友在这环节中发现缺失的这点弹性还真成为了决定摆脱球路是否成功的关键。
另外,这也算是单双打都可以兼顾到的,其本身的挥重只是稍高一点,并不夸张,灵活度不突出也不让人难受,何况本身还有4U的规格可选。这种不冒头的特性确实也挺符合笔者心中弓剑系列的形象的。据说这拍还是日产的,可惜到手时忘记看底盖确认,便早早归还给了拍主。
地球组成员做到这个份上已经很不错了,这还真是一把相比之下完成度非常高的中端球拍。至于来年的奥迪和博塔斯,祝你们幸福。最后,转个离谱一点的官方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 ... arch-card.all.click
本帖最后由 L.C. 于 2024-12-6 21:2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