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懵懂的时候便过早地遇上影响巨大的事与物,必然会产生相比于成熟后才拥有同样际遇时要深刻得多的塑造作用。我的一位朋友,尽管我一直在鼓励他用不同的球拍,尽管他手上那把原色88D还是那么色气,但他似乎仍然沉浸在十多年前的纳米7中无法自拔,便委托我又给他搞了一把。 林少华老师在世界读书日上说过,日本文学要少看,哪怕他本人几乎就是村上春树的御用翻译。蓝厂驭系列的驭纳米7,哪怕是在新材料下经过重新演绎,也还是那种不该被过早遇上的“日本文学”。 参数:4UG5,有底,使用状态总重92.23g,平衡点292mm,中杆长218mm,硬度中低,流体六角框,76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27磅,穿线25-27lbs BG65。 香槟金的纳米7相信对于很多的球友来说都想是刻在脑子一样印象深刻,在重新刻画的驭纳7上,颜色被调整为了琥珀金,饱和度相对低了一点,但在更有层次感的外观设计下,这种冲击力弱一点的配色看上去更受笔者喜欢。拍框下部渐变的过渡的灰蓝搭配了2、10点方向上少量的喷涂,既能找到原型的标志性元素,也提升了漆水的质感。这个改动,我能给出比较高的分数。 变动的不只是漆水,还有配置。总结下来,一是拍框所用的碳素高模量的部分有提升,二是改用了具有反发碳管科技的6.6mm中杆,三是将框型升级到了目前驭系列高端球拍的76孔流体动力六角框。以上三点,从纸面数据上看,分别对应了球拍抗扭、弹性和挥速方面的提升。笔者前几个星期还看了看复刻超级纳米7的售价,相差大概在一百多,这么看来似乎是划得来的。 因为是4U的规格,所以这把平衡拍的挥速很高。但上手的第一拍高远球我就有点绷不住了,那股肉头的味道真能让我梦回二十岁。 没错,根据穿线师的说法,驭纳米7上机后穿线过程中的形变相当大,这个比较软的框再搭配下方线孔应用的超长连钉,让新款的拍面在持球感上显得非常夸张。无论发力与否,球头都像黏在拍面上一样,再加上中杆本来就不硬,这种不干脆的击球反馈放到现在的球拍中可谓是个性鲜明。虽然低挥重、软中杆和大甜区极大地降低了它的上手难度,可以说是任何人都能0磨合适应了,但这能否成为刚入门的朋友所喜欢的属性,有待观望。 所以,它在我中前半场进入抽档环节时表现有点割裂,一方面它是足够灵活的,我很容易接到各种快节奏的来球,但另一方面它是粘滞的,出球慢半拍不容易提速,而且借力反弹时呈明显的卸力感。 同时上文说是0磨合适应,从后面的体验来看显然也是不符实的。最显著的不适出现在每每我需要杀一拍示威的时候,线床对球的包裹太强,球路的指向比想象的要更加下探,导致了我刚开始使用驭纳米7时需要格外注意发力的节奏和击球的点位,避免十几年前的我曾经反复犯下的杀下网的错误。 我同样在过分软糯的驭纳米7上面感觉不到糖分,哪怕是在被动需要防守的环节中我想好好地顶上几拍,球拍也不容我讨论地自己在力量传导上打一点折扣,在我即便能抓到机会反抽对方空档的时候也会以球速的衰减而削弱威胁性。 直到现在,我和他都年过三十有半。但好友由于自身所在的行业和家庭原因,自觉得比我要油腻一点,听说练脂肪肝都出来了。驭纳米7用起来确实不需要有太多的心理和生理负担,但我对它的印象已经从万金油演变成只能打老油条式控制球路的装备。用完这把新的纳米7之后,我连拍照的欲望都丢失了。
《人间失格》在我看来,终究是本就想尘归尘土归土的悲观文青在呻吟,反倒是年轻时他希望从《奔跑吧!美乐斯》里表达的对人性的肯定,越发像沉积在河底的金砂,夕阳下闪闪发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