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在遇到这一款球拍之前,我对品牌“神器”的态度统统如上图图。 高神用不少,老的新的,有名的高价的,无名的被唾弃的,首先需要承认,这个品牌在造拍方面的性格独树一帜。
但具体到对抗中,也许是相性使然,给我留下良好印象的款并不多,多半都是因为其独树一帜的性格本身而成为了“乐团的键帽”,让笔者往往需要长时间的适应和好状态的身体才能挖掘出其充分展示的魅力。而其中相对好打又能打的球拍,往往奇货可居、价格不菲。
参数:4UG5,去底,使用状态总重88.35g,平衡点303mm,中杆长220mm,硬度中高,盒式拍框,76孔线床,全线槽,质保30磅,穿线26-27lbs高神雷鸣65。
纯黑白的涂装,不仅很好地符合了“太极”这名称背后的内涵,而且给我带来了一种大道至简的观感。虽然颜色比较素,两个外观的版本都只是相互反色的关系,但球拍的细节并不马虎,用喷涂的手法在拍框的多个地方引入了螺旋、相生相灭的概念图案,同时造成了客观上非对称的设计范式。尽管球拍说不上有抢眼的地方,但自己用着来看挺满意,更不要说中杆那一段合金的裸露对不了解品牌的球友来说是很出戏的。
这是一把用到了雅文中杆科技的平衡拍,先不说它的具体性能表现,其在驱动性和击球反馈的调教上就很符合那些具有一定基础和羽球经历的人的审美。拍面出球比较干脆,中杆的回弹也快,给人一种击球响应积极的打感。从上手难度上说,拍面大小正常、甜区规律,而且拍头不重挥速较高,是很容易体验出主动发力手感的一款球拍,而且加力后球头飞行的落点重复性也高。哪怕对发力感觉还找不对的球友来说,通过下调握把位置,也仍然可以通过明显的鞭甩感来补足借力感方面的缺失,保证长线路出球的到位率。就太极的弹性来说,很符合我对M40的认知,十分够用了,相当出色。
实际上,这种拍面特性和挥重挥速真的很适合用来打双打,去底后正反手切换更加灵活,出手后的架拍也及时,更短的引拍行程在平抽挡的对垒中可以随时打出短促发力。即便它不是一把高神,即便它没有用雅文中杆,太极也已经是一款颇具魅力的球拍了,哪怕它还是盒式框,在速度方面也已经拥有一定的造诣。但它也没有丢掉平衡拍的本色,甜区比较大,对小球的控制手感稳定且容错率高,如果使用者本身具备较好的一致性,那么其轻量化的特点更容易发挥出多变的手法,同时拍面的抗扭也相当好,指向性明确,尤其是后场高吊杀的动作都可以做得非常隐蔽,以达到破坏对方启动的效果。
在获得进攻的机会时,太极对使用者的爆发力确实有不小的要求,抡大臂很难打出具有高威胁的下压球。但如果能把发力的行程压缩一点,再集中一点,那么哪怕力量没那么好,也能让太极露出它在穿透对手防线上的锐利一面。我终于明显地在这款产品上体会到“碎玻璃”感,那是一种瞬间硬直后快速回直的反馈,伴随了尖锐的出球音效。在打出了这个状态后,出球威力便如同“黑闪”,初速很快,直刺向对方地板。诚然,球拍自身的下压没有那么明显,而且相对硬一点的打感也让它在使用者体能精力衰竭后的出球效果存在有待观望的地方,但这对于进阶的用户来说,并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
球拍来自友人,整个体验过程让我有点兴奋,不过这种兴奋在我得知了球拍的真实售价后多少有点打了折扣。实际上,它的表现也不等同于尽善尽美,至少在漆水的质量、球拍的衰减方面仍然存在着需要更长时间的检验和评估。尽管如此,这仍然是我想推荐的一款高神,事实上我也确实不需要尽善尽美的一把球拍,只要有球拍自己独特的味道,那便是最好的仪态和最好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