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对亮剑系列的补完工作进入了深水区,探到了保有量极少的中端系列。
这本身就是一个反常的信号:论面世,它跟TK15同期,那正值蓝厂中端强势的时间;论出身,亮剑无可厚非地成为那个时候最受追捧的亮剑系列;论寿命,比它低一个级别的基础款1X00至今仍然在售在用保有量很高。
此前的168、169给笔者带来的体验感还比较完整,为什么稍低了半个级别便无人问津?
参数:3UG5,有底,使用状态总重97.51g,平衡点290mm,中杆长218mm,硬度中等,菱形破风框,72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28磅,穿线25lbs NBG95。
我很喜欢蓝厂出的黄色球拍,无一例外。在这把亮剑150上,贴纸用得不多,但纯粹的颜色拼接能提供有层次的观感,比如拍框两翼和三通之下的银灰色衔接,这给锐利的破风处理提供了更凛冽的观感。归根结底,还是黄色本身比较抢眼带来的良好效果,但终究抵不过亮剑祖传的打框必掉漆。配置方面,它跟高端系列主要差在了碳纤维级别和减震钉,这在维持系列打感特色和控制成本方面算是做出了合理的折中。
球拍上手说不上轻,尽管重量分配比较平衡,但本身3U的重量存在感也挺强,同时这把G5我认为在蓝厂的体系中算是略粗一点,直接上了手胶之后握把对手掌的充盈略多了,正反手切换手感没那么便捷,要应对更多抽档场景的话笔者可能还是去底比较好。但球拍的上手难度不高,也不会发生一开始接触亮剑系列时那种频繁打框的场景。甜区特性跟其他亮剑保持一致,容错率高,但拍框刚性并没有做得很强烈,导致了拍面的持球感比12稍强烈一点。
整体来说,这是一把没那么激进的速度拍,第一印象中的手感还是偏扎实的。
尽管官方标称打感偏硬,实际用着在处理主动球时形变还是能感知出来,但弹性说不上多好,胜在能形成借力将球打到位,因此上手难度比较合适。在这个基础上用150尝试打一些下压会出现一些手感和结果上的冲突:球拍的下压感良好,而且线路可以打得比较尖锐低伸,但在重杀发力后缺乏回馈感;同时在落点的控制上并不出色,尤其是头顶直线和正手区斜线的突击。前者主要是整拍的弹性和树脂的老化造成了球拍能量传递的折扣,后者则还是亮剑系列拍框抗扭的不足,体现为在步伐已经到位的前提下将球打出边线。
但如果还只是这样,也不妨碍150成为一把不错的中端拍。
如果经常需要处理平抽挡和接杀防守这样的操作,笔者还是更加建议通过去底将它的灵活挥拍给激发出来,配合高挥速的优势可以在快节奏的球路中打出猛烈的连贯。与此同时,当然还是硬弹的线更容易发挥出球拍定位的优势,以当前150的中杆形变特性来说,进阶球友显然也是需要这样线材硬度进行手感弥补。相比之下,硬度和挥重都更高的、前不久才体验过的超级波350给我留下的好感会更加强烈。当然,在遇到被动情况的时候150会友好很多,但个人还是希望能够遇到在自己状态还不错的时候能让自己爽起来的球拍。 还有一个头疼的是,130、150、160L和170是真的不好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