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其实笔者对鬼斩的感情是没有小鬼斩那么强烈的,在我固执地看来,重杀的上限仍然是具有3U规格且中杆更粗的TK30尤胜一筹。 而早在去年对TK鬼斩pro的试用之前,同样是商家定制的小鬼斩pro就已经推出。从纸面上看,除了悬浮手柄以外,似乎一切照旧。考虑到笔者曾用的TK30是3u的规格,这次就看看更“柔和”的4Upro能否适配早已年衰的笔者。 参数:4UG5,无底,使用状态总重88.75g,平衡点320mm,6.6mm中杆,长218mm,硬度中等,盒式拍框,76孔线床,全线槽,质保27磅,穿线25-27lbs 无标0.63mm线。 科技配置方面其实值得着重说一下,有很多被隐藏的信息。一是中杆的配置是当年的原味,虽然因为蓝厂自己在科技信息上的自然更新的原因,缺少 6.6 flash shaft的标识,但碳纤维所用的级别没有发生变化。二是拍框是否用了GTX这一蓝厂的淘汰科技,确实不得而知。三是早在几年前强芯填充就已经完全取代了其它抗扭和高强度补强的技术,因此T头处的CSR不再出现。可惜的是,当年青鬼斩的推出伴随了百洛碳中杆的更迭,在TK30PRO上则“还不够格”进行这种升级。 球拍的涂装风格其实跟老的小鬼斩一致,只是进行了颜色的更换,做法类似青鬼斩。漆水强度不高,容易造成掉漆,这对于这个定位的产品来说不太应该出现。 小鬼pro的拍头确实重,这也是原汁原味的地方,而且去底之后这种感觉更甚,握起球拍来手往下坠,显得不灵活。这当然为小鬼pro带来了强烈的借力感,借着挥拍时拍框的动能可以很容易将球打出理想深度和弧度,但这需要使用者有力量基础。同时,整拍的反馈感更硬,而且这一回击球的震感似乎连悬浮手柄都无法完全过滤。考虑到当前平衡点的过高和手柄偏细,我更建议多缠上几层缓震膜,用起来会更加舒适。 仿源教评论的风格来说的话,TK30p的随挥感是很强,下压感到位,整个拍在杀球时仍然有强烈的将球“砸”出去的感觉,能创造出可以充分发力的重杀机会的话,对面肯定能有防守压力。早年笔者还是精壮小伙的时候,还是很痴迷这种感觉的,但现在逐渐中登化变得将下一拍的连贯看得越来越重,有时候是会宁愿球拍轻一点的。不过4U规格的它尚没有给它的连贯带来太显著的消极影响,拍面回正速度还不错,方便下一拍继续追击。 另外,刚入门的,千万别压腕。 另外有一点是以前我并不看重的,就是它稳定的控球手感。TK30P的抗扭出色,下压的打点相当可控,同时在长距离的出球中也很容易将力量、角度和落点的给摸清楚,以平高、推挑为主要的控制手段可以获得不错的受益,而网口的搓放则要承受拍头份量过大带来的灵活度丢失。 这把拍,就算是4U也不太灵活。其实它的挥速不错,全线槽和圆润一点的盒式构造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满足我的双打需求,但头重确实会影响平抽快挡,小臂负荷也大了不少。 连小鬼斩都进行了pro之后,味道调整的程度比我想象得更多,但仍然在正轨上。这拍驱动难度不算高,但也肯定不算一把糖水进攻拍,以它的重杀手感来看,跟TK30一样是稍稍踩在了中高端进攻拍的门槛上。不过,跟大鬼斩的pro相比,小鬼斩pro的升级幅度没有那么大,导致了前者会好打很多的情况,这对于原版笔者的结论是一个颠覆。 更加伤不起的是,这个拍在二手市场的保价能力居然还比不上没pro的原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