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我还没补这一把球拍的体验。按理说,在参加工作之后,我遇到的野生纳米6比纳米7还多,应该容易蹭来一次体验,不过一直提不起兴致,前两个月反倒想买一把补个番,捉摸不定的自己。
6/7虽然基本上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两孪生兄弟,但调教上的些许差异以及那个年代初中阶球友对球拍的性能取向导致了二者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热度差异。
参数:3UG5,去底,使用状态总重92.66g,平衡点300mm,中杆长215mm,硬度中等,钻石破风框,72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26磅,穿线25-27lbs 阿尔法GP3。
按现在笔者的眼光看,玫瑰金比香槟金是要耐看很多的,所以尽管球拍的设计语言甚至修饰元素和贴纸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纳米6仍然比纳米7要脱俗一点,在观感上更舒服。而且,7的饱和度一高了之后,更强的视觉冲击会产生俗气的观感,这一点正好也能被相对优雅的颜色缓解。
其实纳米6的纸面数据很好分析,同为平衡拍的它有着够用的、足以产生借力感的轻微头重和容易产生驱动感的适中硬度。不过真要细数的话,也不能发现纳米6的整体击球反馈比7要硬半个档次,击球的感觉相对清晰一点,质感没有那么肉了,对于具有力量基础的球友来说更容易打出爆发力,但相对的其使用门槛也会高一点点。
球拍打起来有糖分,不难上手,也不怎么讨喜,能支撑起基本的进攻效能,就是它的全部成色。
当力量的传导有所改善之后,至少纳米7和驭纳米7身上那股让人讨厌的粘滞特色被压了下去,对我来说终于能更好地适配上自己的发力节奏,在轮转到后场时也能更好地借用核心力量打出具有威胁的进攻。诚然这完全不是一把杀球具有多么凌厉表现的球拍,哪怕是十年后经过进化后的驭纳米6也不是,但以纳米7为比较对象的话,则终于变得不再过于需要对卸力而感到烦闷。
这么回过头来看,原来驭纳米7是把我当时对老纳米7不喜欢的感觉进行了放大,怪不得我用着体感不好。
此外,击球反馈更加直接的特点,似乎也在被动和长球控制中的出球质量更高。
只能说,纳米6/7的差异比我想象中的更大一点。多年过去了,早就涌现出一大批性能超越这两款球拍的性价比产品,更多时候它们的话题能得到延续只是过去名气的后遗效应。况且,我自己用着6是比7更有记忆点,然而市场表现却反着来,这种名气也说明不了什么。
离谱的是,一、二手市场仍然充斥着当年火热乱象下催生的假拍仿拍,鱼龙混杂。尽管作为旧日神拍的一员它给我带来了一点点的良好体验,我也不会给出购买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