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来自友人的借用。
对于早期版本的龙和虎,其实笔者的使用感受还可以,尽管自身的技巧不足以支持试用期间充分挖掘出球拍的全部潜能,但对于其在高水平球友中能发挥出理想的效果我并不怀疑,其上限相当出色。诸如当时红厂超细中杆还不成熟的这种问题,能够改善当然好,但其实并不严重。
不过,借着红厂New风潮,品牌还是对雷霆90进行了更符合大众预期和能力水平的革新,至少这种听劝的行为是值得认可的。
参数:4UG5,有底,使用状态总重91.64g,平衡点305mm,6.4mm中杆,长223mm,硬度中高,盒式拍框,76孔线床,全线槽,质保30磅,穿线25-27lbs aerosonic。
坦白说,我更加喜欢new这种低调但是细节做得到位的外观风格。球拍底漆呈墨绿色,观感比较收敛,但可以突出装饰性贴纸的存在感,而橙金色的闪电图案贴纸也显得非常锐利,而且带有高反光特性,有被强调和突出的效果。简洁且主题鲜明,考虑到它作为快男骆健佑的使用装备,这确实形成了良好的呼应。
同样,球拍有科技方面的升级,一是拍框蓄能减震系统,旨在以植入高弹性高分子聚合物的形式蓄积挥拍能量形成更强回弹且过滤震动的效果;二是采用了高断面破风拍头,同时新76孔拍框的收窄程度很高,可以将低风阻提供更快的连贯速度;三是新款的6.4mm中杆应用,用以改善抗扭并继续提高缓震性能。以上三点可不是噱头,如果手头同时用龙虎new三把球拍的话,在平行体验中的磨合阶段就能体会到这种差异。
其实,由此就已经可以看出来90new构造思路的端倪了:更稳定、更兼容。
球拍在最开始的上手阶段就能展示出它作为一把新拍更友好的一方面,除了由于较高挥重带来的强烈借力感以外,其超长的中杆也容易让使用者体验到弯折弹射的驱动感。另外,76孔线床和常规的拍面大小也在很大程度上逆转了过去龙、虎对击球点把控的严苛要求,换来了更高的容错率。对于试用当时状态还不是很好的笔者来说,这把球拍的友好度让我有所惊喜。不过尽管拍框采用了新的弹性加持科技,但中杆直径上的“降级”还是对球拍狭义范围内的“弹性”造成了影响,对于球拍唯弹性论的球友来说可能不太舒服,笔者倒是挺认可这样的“退步”。
所以哪怕是在状态不佳的时候遇上雷霆90N,我在大多数时候还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球拍的进攻和控制两端表现都在更广泛业余球友的群体中得到了基于容错率提高的增益,处理回球时的精力可以不再那么绷紧。控制端自不必说,稍大的拍面跟雷霆80也相差无几,但甜区进一步扩大以及拍面特性的改进让使用者更容易打准球并打出自己想要的效果,网口的小球搓勾放和后场的劈吊滑板都更有信心。而在需要杀球进攻时,拍面对比龙虎相比无可争议地缺少了聚力的炸裂出球反馈,但长中杆的鞭甩效应让它的进攻效能得到了基本的维持,其进攻拍的底色仍在,重杀完全够用。
虽然拍框的整体风阻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平衡点不再激进,也让90New在进攻连贯的阶段有出色的发挥,基本上达到了跟雷霆80同样的水平,而后者在业余双打对抗中的露脸程度相当高。不过也要说明的是尽管球拍的灵活度并没有恶化,然而中杆的加长仍然会造成挥拍后拍面回正速度的拖延,这也导致了球拍在双打中很容易遇到中前场平抽快挡的失利。
围绕“稳定、包容”而推出的new其实是更适合包括笔者在内的业余球友的高端进攻拍,其在质感和性能方面都跟90龙、虎有着清晰的区分,以后两者些许的性能上限换取了更广阔的适配场景。说起来骆健佑才拿下了周天成破了冠军荒,这也倒符合装备库中90new更高的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