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波力羽毛球拍,乌缺(CLASSIC CARBON)系列自然是绕不开的话题。以乌缺技术为核心,该系列推出了大量的型号,其中不乏高口碑产品。而说到一款名为“CLASSIC CARBON F-35”的球拍,不少波力的忠实爱好者应该都会有印象,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恶鬼之锤”,初代自2020年开始叱咤江湖,而后CLASSIC CARBON F-35A于2022年2月推出,随后其升级款CLASSIC CARBON F35 PRO又在2023年9月登场。时隔两年之后,2025年3月,乌缺F35 Ⅱ(CLASSIC CARBON F35 Ⅱ)作为“F35”家族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迭代产品,横空出世! 作为第二代产品,乌缺F35 Ⅱ相比五年前面世的初代,加入了波力引以为傲的硼纤维中杆等科技,在新材料的加持下实现蜕变。那么这支乌缺F35 Ⅱ究竟带来了哪些新亮点,在综合表现上又能否真正做到超越呢?下面本文就来展开聊聊。 外观涂装 乌缺F35 Ⅱ在涂装的底色搭配上非常独特,采用的是深浅明暗不同的两种色调承接的设计,上半部分的淡色调和下半部分深邃的黑色形成鲜明对比。 乌缺F35 Ⅱ的涂装设计正是从翱翔云天的战机中受到启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球拍名称和著名的F-35战斗机颇为接近的巧合给了设计者灵感,乌缺F35 Ⅱ不仅在配色上给人以蓝天白云的联想,在图案细节上也运用了大量现代科技元素来凸显战机主题的构思。 乌缺F35 Ⅱ的拍框采用对称式设计,上半部分为淡蓝色,下半部分为白色,均采用哑光漆,表面的磨砂质感还带有珠光效果,在光照下观察,可以看到其泛着蓝色星星点点的光。 拍框上的修饰图案以金色为主,黑色和天蓝色为辅。金色线条穿插其中,如同战机的设计图纸一样,科技感十足。 乌缺F35 Ⅱ的中杆由上方的白色过渡到深灰色,靠近锥盖的尾端又过渡到黑色,并采用了两面对称的设计。 白色和深灰色连接处印有一个硕大的罗马数字“Ⅱ”。 金色的型号名称位于中央,两侧再加入蓝、白两色线条作为修饰,下方的一抹金色在深灰底色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 锥盖采用黑色,搭配金色镭射质感的波力品牌名称标识。 手柄底部则搭配金色LOGO的碳纤维底盖,质感高级。 相比初代乌缺F-35幽暗的配色,乌缺F35 Ⅱ采用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偏清新的淡蓝和白色的加入使得其看起来更显青春活力,而战机主题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也非常新颖别致。 参数配置 乌缺F35 Ⅱ的规格为4U/G5,空拍带底胶时,重约81.21g,平衡点约为304mm。 空拍去底胶后重约74.48g,平衡点约为324mm。 上线(李宁LT61线,26磅)和手胶(缓震膜+尤尼克斯AC-108EX手胶)之后,总重约为84.62g,平衡点则约为311mm。 实测下,乌缺F35 Ⅱ的拍身总长约为674mm,其中,拍框长度约256mm,中杆(锥盖顶部至T头两侧最下方线孔处)长度约221mm,手柄(底盖至锥盖顶部)则约为197mm。 对比初代乌缺F-35,乌缺F35 Ⅱ不论是拍框还是中杆和手柄的长度都与其基本相同。 乌缺F35 Ⅱ采用窄边小平头拍框、76孔穿线模式,拍框的形状、宽度与大小和初代乌缺F-35别无二致。 框型方面,乌缺F35 Ⅱ几乎全拍均采用破风结构设计,有效降低挥拍风阻。 拍框外侧搭配长线槽设计,达到增强抗扭以及进一步提升挥速的效果。 线槽的起始位置大约在拍框4点和8点处,因此上2/3的拍框都有线槽,比一般的半线槽设计要长。 线槽起始位置也和初代乌缺F-35相同。 此外,乌缺F35 Ⅱ拍框底部(靠近T头处)宽度实测约为11.49mm,厚度约为8.18mm。 拍框两侧(3点、9点钟方向)宽度则约为9.65mm,厚度约为6.05mm。 拍框顶部宽度约为10.45mm,厚度约为6.37mm。 从数据对比来看,拍框的平均宽度与厚度都和初代乌缺F-35没有太大区别。 乌缺F35 Ⅱ采用了6.5mm高弹性细中杆,实际测量得中杆外径约为6.59mm(测量点位于中杆中点处)。 中杆硬度标注为“适中(M)”,和初代乌缺F-35一致。 乌缺F35 Ⅱ全拍均以高刚性碳纤维打造,采用二次成型工艺,以保证球拍出色的抗扭强度。 同时高刚性的拍框也让乌缺F35 Ⅱ拥有了承受高磅数网压的能力,其最高质保磅数达到了30磅。 乌缺F35 Ⅱ在中杆引入硼纤维,这也是波力当今最具标志性的当家科技之一。利用硼纤维出色的刚性、耐撞击性、耐疲劳性,在保持重量的同时,提升中杆的性能。另外,乌缺F35 Ⅱ通过限制扭转来优化中杆弯曲结构,从而增强力量的传导,提高击球稳定性。 乌缺F35 Ⅱ采用木制手柄,配备双鱼嘴锥盖,形状类似李宁的雷霆系列,进一步释放中杆的摆动自由度。 实际体验 乌缺F35 Ⅱ相较于初代乌缺F-35,打造出了截然不同的硬弹打感,主要体现在干脆直接的击球反馈上,中杆硬度提升了的同时,弹性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大发力时能够感受到中杆对爆发力的转换充分而集中,回弹迅速,因此在杀、抽、推这样的主动进攻性球路上,能够发挥极强的威力;但遗憾的点在于击球瞬间会感受到一些多余的振动,因此影响到出球的准确度,所以直观感受下乌缺F35 Ⅱ并不是一支适合控球的球拍。下面笔者将结合实战中各方面、各技术动作上的打感来逐一分析。
高远球 乌缺F35 Ⅱ拥有较为明显的头重感,明显高于初代乌缺F-35,大体和TK-龙牙相仿,因此具备了传统进攻型球拍那种显著的随挥感,上手大发力回球时,拍头有明显的带动挥拍轨迹的作用,在动作充分舒展的情况下,拍头惯性的反馈是很足的。故在主动回击高远球时,乌缺F35 Ⅱ能够积蓄足够的势能再“甩”出去,打感扎实。 但由于乌缺F35 Ⅱ的中杆硬度偏高,即使在有明显随挥感的情况下,要打出到位的回球依然需要使用者的主动发力,才能感受到明显的中杆形变。尽管和初代乌缺F-35标注的中杆硬度都为适中,但在实际体验上乌缺F35 Ⅱ的硬度要明显更高,更考验使用者的爆发力,只有在击球最后的瞬间通过小臂手腕的迅速内旋来加速挥拍,才能感受到力量被“锁”住再充分爆发出来的感觉。而在爆发力足够驱动中杆的前提下,乌缺F35 Ⅱ的中杆出色的弹性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它对力量的传导非常充分,反馈干脆,相比初代乌缺F-35的那种偏绵软的“木”是截然不同的,丝毫不会在大发力时让人觉得力量有所浪费,出多少力就有多少回报。
在挥速方面,拥有全破风框的乌缺F35 Ⅱ挥动起来有显著的破风感,迅捷凌厉,挥速完全超越了同挥重和平衡点的一般球拍,再加上中杆硬弹让人在挥拍后半程更需要通过集中的发力方式去驱动中杆完成鞭甩,因此在把控击球点时和包括初代乌缺F-35在内的其他球拍是有区别的,初上手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否则容易出现挥拍比预期快、击球点离甜区偏上的情况。
被动球
乌缺F35 Ⅱ的中杆偏硬,因此在被动情况中要想通过短促的发力迅速打出形变是比较困难的,再者就是比较明显的头重感使得乌缺F35 Ⅱ在被动情况下更加要求使用者有娴熟的掌握击球点的能力,所以总的来说笔者认为乌缺F35 Ⅱ在被动球方面比主动情况下更加考验使用者的爆发力以及集中发力的水平。
平高球
乌缺F35 Ⅱ的中杆硬弹,击球时反馈极为干脆,强烈的爆发感也使得其打感颇为扎实,因此在回击平高球时可以通过极为短促的触球就把球“弹射”出去,出球速度快、有威胁。另一方面,乌缺F35 Ⅱ也具备很快的挥速,这有利于加速引拍,来让出手的动作更小。因此综合来说,使用乌缺F35 Ⅱ打出的平高球在球速方面有十足的威胁。
但另一方面,虽然乌缺F35 Ⅱ拥有比初代乌缺F-35更弹的中杆,但在中杆回弹的稳定性和速度上要稍显逊色,击球之后能够感受到中杆有明显的颤动,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回到稳定状态,这个时间比初代乌缺F-35更长,这影响到了触球过程中对出球方向的把控,因此乌缺F35 Ⅱ在出球的准确度上谈不上非常优秀,控球的落点存在一定偏差。故在实战中回击平高球时,乌缺F35 Ⅱ的主要优势在于速度,但是回球线路很难做到很开、很靠边线,在较为精细的控球中容易出现失误。
抽球
乌缺F35 Ⅱ中杆偏硬弹,大发力时对爆发力的转换非常充分,击球的反馈也是颇为干脆直接的,再加上一定的头重感,使得其在后场大发力抽压这样的上手技术中,能够打出一拍很有重量、速度又快的出球,穿透力十足,不论是正手还是反手,使用者的发力越好,打出的抽压就越有威胁。
而在中前场,乌缺F35 Ⅱ的表现相对来说就不那么突出了,虽然有着全拍破风框的设计,挥拍有一定的破风感,击球也是颇为干脆的,但是比较明显的头重感增加了在快节奏对抗中连续抽挡的难度,另外前文所述的中杆回稳过程中的那种震颤感也会在连贯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副作用,这两点也就导致使用乌缺F35 Ⅱ进行中前场的抽挡对使用者的小臂手腕力量以及发力过程中的稳定性有较高要求。当然,在双打中前场的对抗中,将握拍位置调上一些有助于缓解这个问题,如果能够适应和克服,那么乌缺F35 Ⅱ在击球时所带来的那种硬朗干脆的打感,还是值得认可的。
推挑
在网前的推挑上,和中前场抽球类似,乌缺F35 Ⅱ在这类讲究发力短促集中的技术上,凭借干脆利落的出球,在球速方面是可圈可点的,更快的出手速度也就意味着更大的威胁。但由于推挑属于下手回球,需要克服乌缺F35 Ⅱ那比较显著的头重感,击球时不完全是那种触球即走的轻松,还是需要手腕更主动地去控制拍面。经过连续的推挑多球训练,笔者还是能够感受到小臂手腕一定的疲劳,这相比初代乌缺F-35要明显一点。另一方面,还是击球后中杆回弹带多余振动的问题,导致要想做到稳定的推挑落点又上升了一定的难度。
杀球
凭借比较显著的头重感,乌缺F35 Ⅱ在后场重杀方面首先具备了出色的下压能力,大拍面的击球感也很扎实,相比乌缺亮剑,乌缺F35 Ⅱ在杀球时把球“砸”下去的那种感觉要更强烈,丝毫没有一些破风框型的球拍那样偏“飘”的不稳定感,因此可以说乌缺F35 Ⅱ有一拍足够有重量、有威力的重杀,在实战中需要坚决下压进攻时能够压得住球,来对对手形成压制。
在突击和点杀的环节,因为发力动作变得更加简练短促,乌缺F35 Ⅱ反馈干脆直接的优点进一步凸显出来,能够将爆发力非常充分地转化为球速。但是在击球之后,乌缺F35 Ⅱ的中杆回弹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震颤,传递到手上之后给人的感觉就是有些震手,由此产生的负面效果一是稍微影响到出球的准确度,二则是对小臂手腕产生负荷,在连续发力进攻时更是考验肌肉的耐久度。
所以总的来说,乌缺F35 Ⅱ在后场杀球方面的表现是属于上乘的,在实战中出球的威胁高,可重可点,变化与连贯表现也均不错,不过要想熟练驾驭,对使用者的爆发力门槛要求比较高。
吊球
乌缺F35 Ⅱ的触球感觉偏硬,干脆硬直,少有持球感,因此在控球时有一定的难度,不论是主动的轻吊、收吊、劈吊,还是过渡网前,都要求使用者对击球点和击球的角度有较好的把握。
好在得益于干脆的出球,乌缺F35 Ⅱ在劈吊、过渡远网时有着不俗的表现,球速快,且能够压得住,过网即坠,在速度和角度方面皆鲜有可挑剔之处,唯一的缺点在于左右落点的控制很难做到极为精细。
搓放、勾等网前球
乌缺F35 Ⅱ的头重感比较明显,在网前架拍时能够让使用者清晰地感知到拍面,因而在搓放、勾这样无需发力的小技术上能够做到非常稳定而细腻,大拍面的设计也有利于搓球时让线床充分摩擦球头,把球搓得更转。
综合评价 随着羽毛球运动对速度的追求日益增强,以及围绕碳纤维的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当今的羽毛球拍正在不断向着更快发展,多数球拍的升级也都是沿着更加快、更加硬弹、干脆的路线前进,波力近年来推出的新品或经典型号的迭代产品也不例外,其中这款乌缺F35 Ⅱ可以说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和笔者在前段时间体验过的乌缺8888AX Ⅲ类似,乌缺F35 Ⅱ相比前代也是提升了硬度和弹性,曾经的那种“木”荡然无存,更为干脆而扎实的击球感大幅提升了进攻性能。 总的来说,乌缺F35 Ⅱ是一款适合以快速连贯进攻为主要打法的球友,不论是单打中的以速取胜,还是更擅长双打中的后场连续下压和中场逼亚连贯,乌缺F35 Ⅱ都能在手中发挥出最佳的表现。但乌缺F35 Ⅱ更硬的打感亦提高了上手门槛,更适合有一定爆发力、发力技巧较为熟练的球友使用。 以战机之翼,穿梭云天!我们总向往那在蓝天之中高速翱翔的战机,那破风而过的机翼展现着速度的美感,引人赞叹;而在球场之上,那在空中穿梭的白色羽球,亦是我们的心神所向。手握乌缺F35 Ⅱ,挥出华丽的弧线,来描绘你理想的球路蓝图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