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如标题所示,这是一次对105TI的回顾,没什么新意。本来是同行球友的备用拍,在我已经用过同款的情况下没啥想法。
然而装备库中对105Ti的老色和复刻进行了区分登记,恰好撞上了我的强迫症,于是便又重温了一下。主观因素更多,但放在两年后的今天看仍然有一点现实意义,毕竟我在重温体验后能得出的结论有些许超出我原本所料。
参数:3UG5,去底,使用状态总重92.44g,平衡点289mm,中杆长215mm,硬度中等,盒式拍框,72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28磅,穿线24-26lbs BG66U。
拍主交代,这是一把元年版本,从大学时期就已经在陪他了。球拍在外观上其实没有很多可以说的地方,上个年代的审美风格明显,黑色海蓝色银色双色漆水,水平三段式分布,贴纸不多,外观元素较少,只是靠配色将视觉丰富度给撑起来。不过既然说到了这是一款元年版,那其实比起外观的好看与否,显然是球拍的正品与否更值得考究。可惜笔者没有这方面的研究。
回到球拍本身,不知道是线材状态和品类的原因还是元年本就如此,105TI在我上手时表现出的性格对比两年前我所体验的那版复刻似乎要硬朗一点。球拍本身的可驱动性仍然是十分友好的,重量分配均衡、中杆软硬合适,而且材料中的弹性没有遮遮掩掩,在横跨了17年后球拍状态依然能产生“当打之年”的手感。先不说上限有多高,作为鼻祖级别的“万金油”新手拍,没有展现出现在低端拍懂不懂就露馅的过分的疲软感,已经值得一个好评。
其实球拍的上线大家也可以推测出来不会太高,但这个型号的畅销重要的不是上限而是下限。无论球拍现在发展到哪种程度,105TI还是这样的定位:均衡、不挑人、不挑状态、不挑场景。不过这次的球拍在进攻上给到我更好的体验,能打出具有连贯特点的威胁,而且能压住出球不乱飞,效能较两年前的试用更高。
原版跟复刻不是同一款球拍,凯胜应该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吧?
这么一看,虽然过程描述很水,但实在地让我得出了“105ti的保质期很长”的结论,这是意外的,看来我得推翻当时自己所给出的“廉颇老矣”的结论了。
不过,目前也仅限105ti了,它的兄弟100ti和98ti,仍无法取得我类似的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