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分析竞争环境,分析到10名开外,甚至20名开外的选手的强弱,感觉确实太复杂了,甚至意义不大。原因是:能参与大赛/顶级赛冠军竞争的,主要是超一流/准超一流/顶尖一流选手。这些选手,才是羽坛竞争力的中流砥柱。
比方说,如果你是超一流,那么能与你竞争大赛冠军的,主要也就是超一流。当然,顶尖一流/准超一流选手如果超水平发挥,也能打出超一流水平,给超一流选手带来极强的冲击力,甚至战胜超一流选手。
再比如,如果你是顶尖一流,那么能与你竞争大赛冠军的,主要也是超一流/准超一流选手,以及与你同级别的顶尖一流选手,这个我们看陈金就知道了,看看在他的巅峰时期(2008-2011年),他在大赛都输给了谁:
2009世锦赛,决赛,输给超一流选手林丹 2011世锦赛半决赛,输给超一流选手李宗伟
在自己的巅峰时期,在大赛输球只输给超一流选手,这就是最标准的顶尖一流选手,而一旦在大赛没碰上超一流选手,陈金就能夺冠:
2010世锦赛,林丹、李宗伟出局,陈金在半决赛2-1 盖德,在决赛2-0 陶菲克夺冠。
试想,要是没有林丹、李宗伟这两个超一流,陈金在大赛会不会成为像 桃田贤斗那样的双冠王?甚至大赛成就超越桃田贤斗?
我们再看看其他顶尖一流选手,以及当时尚未成为超一流选手的李宗伟在大赛的输球情况:
1、 鲍春来:2005世锦赛输李宗伟,2006世锦赛输林丹,2006亚运会输陶菲克,2007世锦赛输林丹,2008奥运会输 李炫一,2009世锦赛输帕利亚马,2010世锦赛输林丹。
2、李炫一:2005世锦赛输林丹,2006世锦赛输鲍春来,2006亚运会输林丹,2007世锦赛输鲍春来,2008奥运会输李宗伟、陈金,2010亚运会输陈金。
3、盖德:2005世锦赛输林丹,2006世锦赛输 陈宏,2007世锦赛输 索尼,2008奥运会输林丹,2009世锦赛输林丹,2010世锦赛输陈金,2011世锦赛输林丹,2012奥运会输 谌龙。
4、李宗伟:2005世锦赛输陶菲克,2006世锦赛输鲍春来,2006亚运会输陶菲克,2007世锦赛输索尼,2008奥运会输林丹,2009世锦赛输索尼。
这来来去去,不都是超一流/准超一流/顶尖一流选手在进行“内部竞争”吗?其他人极少能参与进来,并非完全没有制造变数,但实在是不多。
接下来说说公开赛维度的竞争环境。公开赛维度的情况复杂一些,因为在这些比赛,超一流/准超一流/顶尖一流选手不一定会全力以赴,或者不会拿出像在大赛那样的状态,或者会进行选择性参赛,所以,不少普通一流选手甚至部分二流选手都能参与冠军竞争。
但总体来说,能大量收割冠军的,主要还是超一流/准超一流/顶尖一流选手,因为他们的综合实力始终比其他选手高出半个档次到一个档次。所以,结论是,在公开赛维度,尤其是在顶级公开赛维度,哪个时期的超一流/准超一流/顶尖一流选手的总体数量多,哪个时期的竞争就激烈。
总结:很多争论源自没有把问题具体化。男单羽坛的竞争环境,在大赛维度以及顶级公开赛维度,主要就是超一流/准超一流/顶尖一流选手在竞争。爆冷不是没有,变数不是没有,但不多。
一个超一流选手,如果在大赛经常被排名10名开外甚至20名开外的选手严重威胁甚至抢走冠军,那只能说明,他根本就不是超一流。一个超一流/准超一流/顶尖一流选手,如果在顶级赛经常被排名10名开外甚至20名开外的选手严重威胁甚至抢走冠军,那么他的实力定位,也值得怀疑。
超一流VS超一流,交手记录1-9,但很少输其他人,那么他还是超一流;顶尖一流VS超一流/准超一流/顶尖一流,交手记录2-8,但很少输其他人,那么他还是顶尖一流。就像2008-2011年的陈金,在大赛输林丹、李宗伟一共4次,但这丝毫不影响他还是顶尖一流。鲍春来、李炫一、盖德以及2010年以前李宗伟的情况,也都差不多。
石宇奇这两年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作为现役顶尖一流,我看排名10名开外甚至20名开外的选手,对他的实际威胁真的不大。而石宇奇截至目前的生涯胜率是75.3%,我看到他退役时,他的生涯胜率也能在70%以上,与陈金、陈宏、鲍春来、盖德、李炫一等人在同一档次。
羽坛的竞争法则就是弱肉强食。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只有那几个人。站在食物链前端的,只有那8-10个人。的确很残酷,但事实如此。成为真正的强者,才能避免威胁。当然,与此同时,在战术上,不要轻视任何一个敌人。
本帖最后由 球圣林丹 于 2025-8-22 15:1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