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羽毛球的国度里,制空权仿佛一直都掌握在高个子的选手手中,人们往往都会惊叹于他们起跳后,手握极致的击球点将羽毛球如流星般砸向地面;亦或者简单的振臂一挥,便能构筑出一道难以逾越的防守壁垒……而像笔者这样,身高只有160+的业余选手,似乎在羽球国度的天空钟中始终笼罩着这么一层先天的阴影,仿佛只能不停的奔跑…… 一、困境之思:当我们的天空,低于他人的屋檐 笔者从小是那种活泼乱跳,喜欢各种运动的性格,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接触了篮球、足球,但是在和大家玩乐的过程中,发现我好像身体和人家差距好大,身体对抗根本斗不过,一整场对局下来,不知道陷入了多少次那种被多人围堵无法解围的无奈。到后来,在自己的一位从小练球的同学的邀请下,我开始尝试打羽球。不可避免的,自己也在刚打羽球那会儿陷入了一段时间的认知曲线中的“愚昧巅峰”时期,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新手膨胀期”。那时候脑子里还没有步伐的概念,感觉自己能发力打出一拍很远的回球,对面接的很难受,我就相当的厉害了!于是也不自量力的去问我的那位同学,我能不能和你单挑!!! 笔者的同学是一位180+的精瘦男高,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后场重炮,当我尝试用我全部的力气去拉扯他的后场,发现好像不管哪里的点位,对他来说都是跨一步伸个手的事情,冷不丁的再给我一个杀球,我变成了那个人们常说的“击碎你的羽球梦”的主角,只不过是对面那个。我还记得打完之后,他对我说的:“姜啊,你没有步伐啊,在羽毛球的技术里,永远是三分手法七分步伐。” 笔者本身的性格也是那种不服输,有点儿倔的,心想别人能跑好的步伐,我怎么就跑不出来了呢!于是便开始了也许是大多数人学习羽毛球的起点——看网上零零散散的教学视频X时间快进到大一结束那会儿,我带着自己自学的半吊子步伐,找到一个本地球馆的教练,让他给我指导一下。也没跑啥,人家就让我回去继续练习吧,很惭愧,我也是那个时候才知道步伐这个东西有一个启动步,而且自己学的那些固定步伐,好像也不是完全的符合我的身体条件,而我只是在机械的模仿。临走之前,那位教练也告诉了我一句话:“小伙子,矮个子的球员,步伐的重要性是很大的,我认识的那些身高不高的高手,在背后不知道下了多少功夫去磨练自己的步伐呢!” 这就像开篇所说,这种先天的条件像是一道阴影,笼罩在我自己的这片羽球天空,为什么人家轻松迈一步接到的球,我需要拼了命的奔跑;对手轻描淡写的一拍平高球,对我而言也是一场长途的奔袭,有时候甚至是仰头后球应声落地后诉说的距离的无奈;面对对手的蓄力重杀,脚下的方圆之地好似扩大了一整圈……有时候这种无奈也不过是无能狂怒,面对这份困境,自己也只能清醒地认识并正视这份局限,属于我的天空,我势必要自由的翱翔。 二、破局之智:于方寸之地,编织我们的天罗地网 其实从正经的技术层面上讲,矮个子选手的局限与挑战确实很多: ①防守覆盖面积受限: 面对大范围的调动,同样的跨步,高个子球员可能一步覆盖的区域,我们需要更快的步频和更精准的预判才能到达。 ②进攻下压威胁减弱: 由于击球点的相对低,我们的起跳杀球的角度相对较平,很难打出那种“钉地板”的垂直暴杀,对手在防守时的压力稍小。 ③网前争夺处于劣势: 这和第一点类似,在网前的高点争夺中,我们往往需要比对手跳得更高、出手更快,才能抢到优势击球点。 但是这些客观存在的劣势,并不是我们在球场的判决书,正如哲学中很常见的一句话——任何事物都有着两面性,既然我们无法改变高度,那我们就在这片天空中,用速度、节奏与智慧闯出自己的天地。 其实归根结底,便是需要发挥出我们低重心、转身快的优势,进而提高自己在对局中的速度!同时运用合理的战略来避免自己陷入劣势的跑动中: 策略一、掌控网前,逼抢节奏: 放弃与对手在后场硬碰硬,多采用下压球,将球控制在网前区域。通过细腻的放网、精准的勾对角和果断的扑网,将战斗引入我们更具优势的前场。迫使对手起高球,为我们创造进攻机会。 策略二、强化防守,提高稳定:训练自身的防守能力与挣扎能力。出色的反应速度、灵活的脚下步伐和顽强的防守意识,去做球场上的“不死鸟”。只要多一个回合,就多一分让对手犯错的机会。我们的目标不是一拍打死,而是让对手在不断的拉吊和防守反击中耗尽耐心与体力,只要我们不去失误,总能逼出对手的失误。 策略三:巧用平抽,打出“闪电战”。 发挥我们重心低、转换快的核心优势!在平抽快挡的对抗中,我们出拍更稳,连贯更快。将比赛拖入快速的攻防转换节奏,让高个子对手高大的身躯成为转身慢、回位迟的负担。 而所有这些策略的根基,其实都源于脚下——更快、更稳、更灵动的移动。这不但需要我们在平时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训练自己的步伐、力量,也需要在对抗中增加更多的思考,当然,更需要一双能够让我们尽情奔袭的神兵利器。 三、神兵利器:刀锋MAX的速度羁绊 记得自己的第一双真正意义的羽毛球鞋,是变色龙一代td(ranger),当时作为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财力也受限,又十分喜欢变色龙一代那抹亮绿色,于是选择了td版本。还记得那时候的突袭一代、锋影pro都吸引了我的眼球,这些家族鞋款都已经迭代了许许多多至今。到如今的的李宁球鞋序列中,雷霆、战戟、鹘鹰、刀锋等新家族遍地开花,我与刀锋的结缘其实源于两个球星: 其实每个羽球爱好者的内心,都有一个想要成为的球星模样,刀锋max的其中一位代言人——渡边勇大,同样是一位身高并不占优的球员,但是他凭着那超乎寻常的速度与球商,在国际赛场中跑出了自己的一片天!每次看渡边的比赛,我也很难想象,一个身高只有166cm和传统男双的高大威猛格格不入的男双运动员,在场地上飞天遁地,。无论对手的进攻多么凌厉,调动多么的刁钻,渡边总会用速度和意识掌控全场,接好每一颗球,即使有的时候会在场地上人仰马翻。不过,无论是渡边和我相似的先天身体条件,还是他在赛场上从不放弃、冷静分析的表现,都给我小小的内心一份很大的鼓励,这就是我想成为的样子,个子矮没有关系,就怕你失去了继续作战下去的勇气。 而另一位代言人——骆建佑,被誉为羽坛GTR的速度型选手,他那种极具侵略性的男单打法,加上他阳光开朗的性格吸粉无数,当然也包括我,作为一个对速度打法痴迷的选手,对小骆的极致速度可以说是无尽的欣赏,虽然知道自己是无法做到,但自己欺骗不了的内心告诉我,这就是你所热爱、你所践行的风格的极致表现。 将目光放到上述两个球员的战靴——刀锋MAX,两名主打速度的球员都与它签订了契约,自己也在好奇,这双金色战靴究竟有什么魅力呢?从变色龙——鹘鹰2——刀锋max,请跟随我的视角来看一看这双速度全能战靴。 从外观来看,刀锋MAX黑金色的外观,散发着一种高级质感;修长的鞋型颇具一种线条感,和它的名称刀锋不谋而合。笔者本身是非常喜欢一些设计的小巧思的,略显简约的配色下,其实有着许多需要仔细找的小细节,刀锋鞋后处的闪片、后底处富有光泽的金色纹路、logo内部镶嵌的MAX大字、鞋舌的刀锋大字……处处散发着王者气息。 从配置来看,刀锋max可以说的李宁看家科技的大型集合体,全掌李宁云+后掌䨻、bounse+的中底、超纤鞋面+高密度的六边形大底、足弓碳板+tpu……其实这些配置正是对应了球友们在选择球鞋时所看重的缓震、耐磨、启动、抗扭、防滑等性能,同时这些配置的加持也正是针对性的服务到了对抗中对于步伐速度需求。 从重量上来看,笔者41的码数单只重量大概在310g左右,虽然说不是极致的轻量,但是综合以上配置来看,刀锋其实达到了一种重量与性能的平衡——羽毛球鞋很容易陷入一种要速度,那么包裹和缓震会相对不够;要缓震,那么球鞋的重量则会不容易控制到轻量。刀锋在这点就很好达成了一种融合。 详细脚感: (一)包裹与抗扭: 刀锋MAX的鞋身线条是很修长的,从视觉上看包裹感就很不错,实际穿着后发现超纤鞋面+绞综的科技面料能够稳稳的将脚固定在鞋子里,即使不穿厚袜,脚在鞋子里也丝毫不会发生晃动,后跟的闪片部分的触感也是很硬朗,给人满满的安全感,加上鞋底显眼的足弓碳板+TPU支架,无论是左右的横移还是前后的奔袭,鞋子和脚如同紧紧贴合在一起,侧向的支撑系统稳稳的控制住了脚踝避免过量的位移。 (二)启动与速度: 相对较轻的鞋身,在启动方面自然不会拖沓,这也正是刀锋的强项,前掌BOUNSE+的存在改善了传统速度球鞋前掌容易做薄带来的前脚掌酸痛,在实际启动时,能清晰感受到蹬地回馈,将自己弹射出去;同时在遇到大范围的调动时,轻量的鞋身也能够快速的转换启动,进行大角度的变向;在多拍的拉扯中,轻量的鞋身不会让跑动过于拖沓,能够保持较高的速度来进行变速冲击等操作。 (三)缓震: 得益于全掌李宁云和后跟䨻的配置,在起跳落地,大步上网等动作中,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缓和感,不会说因为震感导致脚有酸麻感;同时落地后连贯下一拍的材料推进感也很清晰。但是作为一双全能偏向速度的球鞋,无论是为了压缩鞋重还是为了保障更稳定的脚感,刀锋MAX的缓震自然达不到那种软弹的极致舒适感,而偏向于达到保护、保障速度即可的一种硬弹感,同时对于大体重人群来说,这样的缓震性能也许保护性并不是那么理想,但是对于追求速度的选手来说完全足够。 (四)耐磨与防滑: 刀锋MAX相较于它的前代产品刀锋PRO,将大底材料换回了更加耐磨的黄色牛筋底,增强了耐磨性的同时,鞋底的纹路密度加大,在干净场地上几乎不会产生打滑的情况,但是遇到灰尘或者水分会略微影响,这也是刀锋max至今一直被大家所讨论的点。综合来看对于需要频繁跑动的选手来说,耐用度是大大提升的。 适配性: 正如上文所说,笔者作为一位身高不高,更需要快速启动与灵活变向的业余选手,刀锋MAX的轻量鞋身与推进感很好的满足我在对抗中对启动和速度的需求;良好的包裹与抗扭保证了我变向的稳定性;李宁云与䨻的结合,在频繁的跑动中也不会快速疲劳……综合来说,刀锋MAX的配置,对于追求启动的速度进攻型选手,无疑是一双神兵利器,也难怪上述两位球员会选择刀锋MAX作为自己的战靴! 四、梦想之域:致所有内心永不放弃的灵魂 回到本文开头的主题,像笔者这般,在羽球国度中先天缺少了一部分制空权,在对抗中是不是只能不断追逐对手的节奏,在对手的威严俯视下无穷无尽的奔跑? 回头看自己打羽毛球以来的时光,“身高不高的高手,在背后不知道下了多少功夫去磨练自己的步伐呢。”这句话一直铭刻在我的心里,最初的那种无力感,我很熟悉——你拼尽全力,你的技巧或许并不逊色,但对方只需凭借身高优势,一记简单的快速过顶球,就能将你所有的努力化为乌有。那感觉,仿佛你苦心经营的智慧之城,在原始的巨人面前,不堪一击。我能做的,也就是不断地训练,专心做一个“更快、更聪明、更难以捉摸的自己”。这期间,总会有无穷无尽的专项步伐、四点摸球、多球训练陪伴着我,自己也不知道在反复的奔跑中磨穿了多少双球鞋,磨破了多少次脚掌,人家总是问我为什么鞋子换的那么频繁?我也就笑笑说:“因为需要跑的多呀。”有时候场边会有人说:“这小伙子练的真努力。”但自己也是知道,不去磨练步伐,自己终归在对局会慢人一步。 我太想打好羽毛球了 这也不是一种执念,在最初的时候也想过放弃,可能我这个身高确实很难进步叭。但是看到渡边勇大、金庭、山口茜、奥原希望这些国际上的身高并不出众的选手,他们在这片场地上日复一日的奔袭起跳,用速度打出一份永不放弃的信念。感觉这也好似我心中的一份图腾,带着它我不停的训练与对抗,有时候在训练中,自己为了接住每一个球,摔得四脚朝天,练完一组直接瘫软在地,教练乐呵呵给我拍了照片和视频,说:“大学生怎么了嘛”。“跑死了!跑死了!”我也乐呵呵的调侃道,然后扑打一下身上的灰尘,站起来准备下一组。到现在打球中,很多人会说我打球像是拼命三郎,像是“拿衣服来给场地做保洁”,当然也会有人说我为什么跑的这么快,为什么这么能挣扎?哈哈哈哈哈哈哈,这些大大小小的评价,也算是对我长久以来成长的见证了。 我想说,亲爱的同路人们,身高的标尺永远不是限制我们热爱的理由,勤奋、努力、坚韧终将能带你用灵活与速度丈量出自己梦想的疆域。如今刀锋max陪着我在继续在羽球路上前进着,在这片我们热爱的场地上,我们确实需要不断的奔跑,但绝非笼罩在阴影下,大可不需气馁,真的没接到,重新站起来,那么下一颗我一定跑的再快一些!当脚下的“刀锋”出鞘,划过去的,不仅是小小的羽毛球场地,更是属于我们的那片羽球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