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磨砂材质下饱和度极高的梦幻神秘搭配盎然生机的撞色设计,极具科幻赛博机甲般的荧光加持,与沉稳深邃的黝黑相融合搭配。
这样的战戟9000很难不吸睛,单凭它的涂装设计,也足以配得上“巅峰”二字,所以笔者这次的肯定也是首先沦陷于了战戟9000华丽的颜值。
规格参数
(以下和官方标注的数据误差由于笔者实测为未去底胶下测量,测量工具不同等原因所产生)
笔者手上的战戟9000为3U/4UG5规格;标识穿线磅数:≤31/30lbs;
76线孔全线槽设计,盒式拍框整体拍框面积适中,拍身全长:675mm;空拍重量:81.8g/85.3g;
空拍去底平衡点:3U-300mm;4U-295mm(上线未上底胶缠绕3层打底膜91.5g/95.8g,搭配 李宁gp100手胶; 上线上手胶整配后平衡点:3U-299mm;4U-295mm;
搭载了一根目前来说战戟谱系内最为纤细,官方标识中管直径:6.6mm(实际测量6.89mm);7000、8000中管直径均为6.8mm;
在战戟系列中9000的中管硬度毫无疑问目前是谱系内最硬的,通过徒手掰动中管时可以明显感受到其抗扭转力较为强硬,对抗感十足,反馈更是强于战戟8000,中管弹性偏硬反馈劲弹有力形变恢复速度快。
手柄长度:210mm(加长型手柄),笔者这次还没能在战戟9000上等到G6规格的手柄,战戟9000的“巅峰”也可能同时意味着系列的终结,纵观整个战戟家族还是没有适合于小手的G6手柄,属实可惜,怕不是这份期待要成为笔者对战戟系列的执念了。
另外不同于战戟7000的拍头双连钉设计,战戟9000是采取了一整套8连钉的拍头护线管来预防拍头塌陷,同时也能够增加一部分的拍头配重。
最后是在科技运用上战戟9000毕竟是以“巅峰”为名的系列型号,在材料运用上可谓是毫不吝啬。
| 战戟9000 | 战戟8000 | 拍框材质 | UTRA高弹碳纤维 | 高强度碳纤维
MED高弹碳纤维
T1100+TB NANO | 拍杆材质 | T1100
UTRA高弹碳纤维
6.6 SHAFT | ULTRA高弹碳纤维
高密度减震材料 | 拍身重量 | 3U、4U | 3U、4U | 拍身长度 | 675mm | 675mm | 拍柄粗细 | G5 | G5 | 中管韧度 | 适中 | 适中 | 拉线磅数 | 3U ≤ 31LBS
4U ≤ 30LBS | 3U ≤ 31LBS
4U ≤ 30LBS |
5000&7000&8000&9000上手体感
同等规格下7000&8000&9000握持手感与上手难度
以4U为例,相同规格,战戟9000在295mm的平衡分布下,头重感要明显强于战戟8000,更不要说另外两支球拍了,所以9000的握持手感是平衡略微偏向于头重的,并且同为盒式拍结构的战戟9000在拍框的抗扭与硬度上也明显强过7、8000两支球拍,进而导致的是其拍框厚度的增加(最细处为10.13mm)而战戟8000的拍框厚度(最细处为9.81mm);
通过粗略的高远球以及平抽挡体验下来,就上手难度,战戟9000的轻微头重感并没有明显的太高驱动的门槛,拍身势能的提升反而更便于出球的借力,笔者感觉其上手难度仅次于战戟系列中最为糖水的5000,挥速比平衡点更高(302mm)的战戟7000更加轻快,球拍挥重等同于8000。
但在上手击球体感上,战戟9000出球时反馈出的劲、脆感都更为突显,框脆杆硬的搭配下对发力的传导干脆直接,却鲜有明显的击球震感,出球有力且舒适,这点上自然是要优于战戟7000、8000的,一时间居然让笔者忘却了手中握持的是一支“平衡型操控拍”,怪不得不少球友拿起战戟9000便无法自拔,爱不释手。
何为“操控之巅”
高精度的出球指向性本就是战戟系列的主打相性,战戟7000似乎已将其操控感极发挥至了极致,握持住7000在处理一系列有如搓、放、收、抹等需要细腻操控手感的击球动作时人拍一体性能出奇的强,完完全全能用收放自如加以形容。而战戟8000则是在平衡的基础上做到了对空把持的细腻,那么战戟9000呢?铁板一块,战戟9000稳固到可怕的拍面刚性致使即便是28lbs的拍面拍压都要明显高于以往,所有的小幅度动作发力触球、持球时间都低到没有机会来做其他的处理动作,这不禁让笔者对起“控制之巅”的自身定位产生了怀疑。
不过要说快,战戟9000确实是这几支球拍当中最快的
纯粹的速度类球拍都会将心思更多的花费在拍框框型结构的改良上,流体盒式、菱形刀锋、甚至是在球拍的身上开洞。确实,直观的气动结构改良带来的挥速提升是显著的,但随之而来的是飘忽的击球手感,快挥速下的高频次打框以及难以借助拍身势能的进攻下压会显得绵柔无力、缥缈不定。由于注重于整体轻量化的减重,普遍会出现拍框结构的减弱单薄,抗扭转能力难以保障,出球的精确指向性的缺失,都是不少球友对破风型速度类型双打球拍的诟病之处。
通过笔者的不断尝试体验,规规矩矩的盒式拍框结构自然是对出球稳定的最佳保障。那么提速的最优解也开始变得显而易见,与8000相同,同样是全线槽设计,平衡中有灵动带来的好处自然是可以在即便是快节奏的双打中放心大胆去与对方平抽对轰,这点战戟7000就已经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战戟9000则是在发扬光大的同时减小拍框面积,直接把速度值拉到了“巅峰”的水准,用速度换取操控,以“时间博空间”的形式争取机会进行掌控,到了这里笔者才领会到战戟9000所谓的“控制之巅”只能说高,实在是高!
纤细的拍框结构搭配上全线槽的拍面布局,拍面小、中管足够纤细、风阻小挥速快,拍面的击球反馈清脆,速度快、整体刚性强、触球时间短、拍框稳定的截面抗扭导致了出球的操控精准性保障。中管力道传递劲爽直接,摆动幅度小,出球落点误差小,战戟9000在抽档时的上手球抽压绝对是三支球拍中表现最优异的存在
战戟5000/7000/8000/9000的进攻表现分布是: 5000的糖水,多拍连续进攻有续航,不费力; 7000的进攻中带有打点的精准落点操控,够隐蔽速度快,却有几分震感反馈,欠了些舒适度; 8000的进攻就贯彻了操控型球拍进攻的稳定可靠,不要够猛但要够准。 9000的进攻特性便在于有小拍框的聚力与穿透,掷地有声,强劲有力,4U的表现主要在以出球速度快的突破感,3U规格的战戟9000则是完完全全的进攻凶器,将力量的张力加以展现,厚重的轰击像极了一支单打类型的进攻利器!
并且进攻的特性在同时搭配了相同磅数L67下的战戟7000、8000与战戟9000三支球拍上所体现的击球音效上会格外凸显,这其中当然是球线的加持下的效果展现,但由于战戟9000的拍框刚性导致的高于7000与8000的网压进而导致其击球金属音效加成会更为锐利悦耳,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用“炸”加以形容,如此一来,战戟9000这支球拍的进攻属性也得以放大。
操控的巅峰便是侵略的进攻
毫无疑问的是战戟9000这支球拍成功的摆脱了“操控等同于平衡”的刻板印象,拒绝平庸,同时,又区别于传统进攻拍的极端暴力,灵动从容,实际看来战戟9000体现的更多进攻属性是以速度换取而来的,那么代价又是什么呢?答案:自然是稳定,容错率的下降虽不明显却是有实在影响。
拍框小,能控却不见得好防,这下算是来到了战戟9000在实战过程中屡屡让笔者懊恼吃瘪的环节了。
这里提及战戟9000的拍框面积的小,实际上仅仅是相对于整个战戟系列中的小,灵巧的操控所带来的必然是在多拍连贯下容错率的牺牲,来到下手球的起球挑球上,尽管战戟9000的拍框面积小于8000与7000,较为集中的甜区分布带来的低容错率频频的打框下网,肯定会是相当的灰心、沮丧,好在其中管的回弹清脆有力便于借力,驾驭的门槛不会太高,在被动防守时多显被动却不至于劝退,倘若你是热衷双打的中前场选手,那么战戟9000的小拍面与快挥速可能会让你在防守摆脱时不住抓狂,但是当你手持战戟9000面临的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单打,那么战戟9000在防守时被动的回弹摆脱效果会十分显著,回弹的路线与精准度也较为理想,防还是能防,笔者只能说确实不多。
推荐总结
战戟9000的3U与4U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如果说4U规格下的战戟9000的上手握持感还有几分灵巧与速度的话,那么3U近乎坠手的头重感会让你难以将“平衡、操控”与之相联系;倘若是单纯的速度,不足以作为战戟9000打破传统印象的武器,更称不上“巅峰”笔者认为将速度与操控相结合加以呈现才配得上是所为“巅峰”,战戟9000的3U与4U完全是两支不同的球拍,3U的战戟9000在进攻上有近乎于“砸”的下压钝感,可以较为顺畅的在击球瞬间将球托“盖”住并送出,似乎从彬彬有礼的“操控”变为了蛮不讲理的“爆破”,有些许的脱离了战戟系列以“控”为基准的设计原则。单论进攻的话笔者必然是要将战戟9000排除于战戟体系作为对比,所以决定在单独的板块给它一个“特刊”否则会对其他型号的球拍不公平,更甚是放在雷霆系列中,战戟9000的进攻表现都与90max虎难分伯仲,更贴切的对比对象应该可以说是操控性能更为精准的风动9000C,谁教它们都拥代号9000的尾缀呢?所以喜欢9000C的进攻,但对其操控亦或是72线控布局不满的球友可以放心大胆的尝试战戟9000了。
|